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664

【视频】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讲述央美人的澎湃如昨! 凤凰艺术-凤凰艺术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5月28日,六千多名美院校友共赴孟夏时节


【视频】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讲述央美人的澎湃如昨! 凤凰艺术-凤凰艺术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
5月28日,六千多名美院校友共赴孟夏时节的百年邀约,回到母校迎接毕业季。早在1个月前,范迪安、徐冰、张子康、王少军、殷双喜、章燕紫、王中、展望、刘庆和、王华祥、乔晓光、吕越、武艺、王水泊、方振宁、李迪、肖鲁、郜笛斐、倪军、王川等艺术圈大咖欢聚一堂,为共同创作的校史《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发声,回忆各自当年在美院的记忆和故事,也对百年美院的精神和校史梳理展开讨论。2018年央美毕业季,我们很期待新时代的青年艺术家们将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美院”故事?以下是“凤凰艺术”的视频报道。

(建议在音乐的陪伴下阅读本文)
5月28日,六千多名美院校友共赴孟夏时节的百年邀约,回到母校欢聚一堂。还记得那个朋友圈刷屏的放飞自我的“大黄球”吗?不得不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

▲ 在朋友圈里的蛋黄系列作品

▲ 5月28日央美百年校庆现场
早在1个月前,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发起写作项目《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邀请曾在中央美院或美院附中学习过的艺术家、设计师、电影人、评论家等,亲述他们的艺术青春混沌圣人,从最直接、微观的角度把握一个时代的美院气息。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
范迪安、徐冰、张子康、王少军、殷双喜、章燕紫、王中、展望、刘庆和、王华祥、乔晓光、吕越、武艺、王水泊、方振宁、李迪、肖鲁、郜笛斐、倪军、王川等艺术圈大咖欢聚一堂,回忆各自当年在美院的记忆和故事,也对百年美院的精神和校史梳理展开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范迪安发言
▲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发言▲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王少军发言
▲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徐冰发言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殷双喜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 艺术家、中央美院艺讯网主编、《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主编章燕紫发言
细数光阴的故事

19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诞生,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积极倡导下创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美术学府。


▲ 1918年的央美校园
这间百年学府自成立以来,经历过“以美育代宗教”的开创精神;
经历过延安宝塔山下“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创作理想;
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情怀;
也经历过文革的摧残;
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85新潮”;
新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努力审视世界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构了多学科、大美术的办学格局……
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央美院教师袁运生在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绘制了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中描绘了三个裸体少女形象真正预示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的到来,标志着卸下沉重冬装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
▲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的故事正处在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张群、孟禄丁的《新时代的启示》、徐冰的《天书》、吕胜中的《招魂》、王华祥的《贵州人》等一批具有时代感、现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诞生索命飞刀,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时代。
著名艺术家徐冰、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等,他们师承老一辈美院名师,同时经历学校从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老校区,到北京市半导体器件二厂中转办学,再到落户望京花家地新校区不同阶段的变迁。


▲校尉胡同5号
▲ 万红西街2号
▲ 花家地南街8号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由章燕紫女士策划并统筹。共有34位知名美院校友在书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校园故事,同时收录大量首次曝光的照片、手稿。▲本书嘉宾作者为书籍现场签名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既是学校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又是校友们述说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本书如小溪流水般记录着这些知名艺术家们在央美的一个个小故事,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在《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新书座谈会现场,艺术家徐冰、展望、章燕紫、陈文骥、方振宁等分享了自己在美院的故事。
艺术家徐冰的“美院”故事

▲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徐冰
Q:作为《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您在书中提到了韦先生,能不能谈谈您与韦先生的故事?
徐冰:
对我来说韦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先生,当然美院有很多的先生,都非常的值得尊重,不仅是他们治学的方法和做人的态度,还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韦先生身上带着一种非常内在的安静,和一种对事情带有特别强的中国文化人的特质。
比如我那里写的基本说是在图书馆,因为当时美院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我有时候爱去,在课间休息、模特休息的时候我就去那里转一圈,去翻翻杂志等,在那经常可以看到韦先生。
他坐在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非常的安静,所以我书里写的也是他坐在那儿不影响别人,感觉他不存在,而在我看来,他坐在那儿,他其实也感觉不到这个空间中其他的各种杂质。
因为他内心纯净到了一种境界,让你感觉整个空气都是凝固的,而他起来去翻翻杂志,然后起来去换杂志无恨歌,那轻的简直就像一个非常守规矩的学生,换了新的杂志之后,再非常安静的挪动椅子坐回来庄园物语,这些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但是艺术上他确实也是给我很多的启发,因为我是所谓八五的时候,被认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但事实上八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真正给我特别有影响的是韦先生,是他当时的那几幅油画,让我真正懂得了艺术和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展望的“美院”故事
▲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作者之一展望
展望:
当时在80年代的北京文化圈里,虽然刚刚开放,大家都爱学习,但是有一种比较超前的自由气氛确实是只有美院才有。
中央美院在王府井的时候非常特殊,因为我那时候还是个学生住在宿舍里,我们的宿舍都是开放式的,外校的艺术生来这儿随便可以住一晚上。那些摇滚歌手来美院随便在这儿弹唱凶男寡女 ,参加音乐会、舞会,比如说崔健当年在美院最早和老外学的一些吉他或者唱法等等,这都是我们见过的。
还有各式各样的人,北京当年的比较潮的这种文化人,一到周六没地方去了,就会来美院,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正好那段时间我在美院读书,住在宿舍,人来人往,见的全是这些人。
我在书里也提到这一点,比如像传达室,留头发的门卫根本就不管,反而是穿着西装革履的门卫要过去问一下你找谁,我当年头发也挺长的,现在短了,所以我觉得美院,现代有一个流行词叫孵化器,就指老母鸡下了蛋来孵蛋的时候,它不干扰这个蛋,它给蛋温度赌青皮,然后小鸡自己破壳而出。
我觉得一个好的环境,应该就像老母鸡敷蛋一样,它只给你一个温度,这种温度就是一种自由的空气,之后这个人才是自己形成,就像那个小鸡破壳而出一样,温度对了,小鸡生命就诞生了,如果你温度不对,你再去碰那个蛋也没用。吕帅希
因此我觉得人才的培养不是教出来的,人才的培养是你给他一个好的环境苗圃医学论坛,他自己诞生。而且我觉得这种孵化器的概念,其实80年代的美院表现的最好,当然这种传统一直坚持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这是我喜欢美院的原因,也是我能够一直在这执教这么多年的原因。
《灰色调色板:我在美院》主编章燕紫谈创意

▲ 艺术家、中央美院艺讯网主编、《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主编章燕紫
Q:作为《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的主编,能不能谈谈这个项目从想法到落地的过程?
章燕紫:
艺讯网有很多的艺术家朋友,他们平时跟我们的接触也很多,有一些展览、学术方面的项目,我们在一起聊这些的时候,就会聊一些他们除了很正式的作品之外的一些话题。这些让我觉得其实题外话有时候更能反映艺术家的本质,所以我们一开始跟艺术家商量,是不是可以出一些关于他们不是那么正儿八经的一种书来回忆。正好现在是美院诞辰一百周年,然后就让他们主要围绕回忆当年在老美院的一些故事,因为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八十年代确实是一个最最黄金的时代。
他们在那个时候正好是在中央美院,是他们的人格形成的时期,也是他们的艺术风貌的形成最重要的时期,那个时期他们发生的故事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方法或者是表达。
所以我想从侧面去反应艺术家,让他们更加完整的展示在大家面前。然后我就逐个跟艺术家聊这个想法,大家都很感兴趣,其实一开始我是想做一本手写书。因为我看过有些艺术家的手写笔记非常有意思,像是他们自己手写加上画插图这样一本充满手工感的书,因为他们毕竟是这个专业出来的,画个插图对他们来说是很轻松的事情。
但是后来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家可能没有都这样去做,但还是有一部分是做下来的,同时图片也是他们提供的。其实主要还是从生活的角度,去折射出他们对艺术的一种态度。
我们这本书又不是一个特别深奥的,纯学术的一类艺术书籍,不是美术史。它是任何一个只要识字的老百姓都能读下去,而且从他们的悲欢离合,或是眼泪、笑声里面,你都能感受到艺术原来离自己并不遥远。
我们主要负责组稿,然后创意,中信出版社则负责出版。所以这书今天能够在这个地方做新闻发布会,我也很高兴,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来了赤脚小子。
据悉,《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是一部关于美院历史和艺术成长的书,“灰色”既是中央美院的灰色物理空间,也是恢弘的艺术世界,“调色板”是每一位艺术家的精彩经历和创作,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央美术学院才如此色彩斑斓。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这部由美院人组成的“野史”,构成了一个群体的芳华记忆。2018年央美毕业季,我们也很期待新时代的青年艺术家们将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美院”故事?

▲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封面

▲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主编页面

▲ 参与本书写作的作者名单

▲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目录
《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前言内容摘录
记忆如初恋,
我存有一些当时的照片,
只是像素太低,现在只能看个大概。
12层楼高的灰白色大楼,看起来很气派,
这在当时的王府井还很少见。爱情保卫战抠门
老美院的天光教室,
那是古典主义的神性之光,
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带着契里科画里的光影。

那一年我19岁,
我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入学考试在校尉胡同5号的校园,
整整考了一周。
中央美院的校徽含金量可高了。
我至今仍感到幸运。
那是打开我眼睛的第一堂课。
我画的第一幅油画女人体,
是坐着的背面窝沟龋,受法国画家莫迪的影响。
当时在德国新表现主义表现得最火爆。
一位同学说,他想把人脸画成绿色。
如果不画素描松本一一,只用一堆铁丝和钉子,
在一个空间里,仍然能得到训练。
描绘人体体温比人体比例更为重要摆渡人主题曲 。
树是转动的,世界也是转动的。
这个世界立体了。

不到20岁的我,
还不知道什么是忧伤。
那时北京街上已经有可口可乐卖。
从一亩园骑到王府井,需要两小时,
我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两点之间。

夜晚是画室一天中最静的时刻,静到可以听见暖气管里的水流。
地板上灰尘的味道和画架上颜料的味道很快混入梦乡。
教室里有同学养的乌龟和鱼,
有一只猴子名叫“小贱人”。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摄像/李凯 剪辑/王俊婷 责编/Mimi )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杨福东个展《明日早朝》

▲ 《理查德?普林斯COWBOYS系列典藏精选展》

▲象外之景——OCT-LOFT公共艺术展

▲ 第7届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三年展

▲入侵未来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展

▲ 所有的火山都不过是个青春痘
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1283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