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故事】杭州老底子:城隍山上看火烧-西湖文化特使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山粉圆。古时人生马戏团,当西湖还是一个海湾,吴山临海,因
【西湖故事】杭州老底子:城隍山上看火烧-西湖文化特使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山粉圆。
古时人生马戏团,当西湖还是一个海湾,吴山临海,因渔人捕鱼,常在山上晾晒渔网,习称晾网山。
春秋时,此处是吴国南界的天然屏障,始称吴山陆焉识。
五代时,钱武肃王在山上建了城隍庙,当地百姓也就称吴山为城隍山。
康熙皇帝曾赋诗杭州城隍山:
“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接康衢。”
“城隍”一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原意是“城墙”与“护城河”的意思,也意义着维系着整个地方的安危。作为一方城池的守护者,杭州的这座城隍山好似一位巨人,汉中监狱正好立于西湖与钱塘江的中间,把历史的变迁一点也不差地看在眼里。
聊杭州老底子怎么能少了城隍山呢
城隍山连接着市井里巷,熏染着人间烟火。
杭城老底子人都知道“城隍山上看火烧”这句话。每有街坊邻里拌嘴吵架的,
苏拉文雅或是街市酒肆里有热闹可看的,只要小伢儿们大喊一声“城隍山上看火烧咯”,来“轧热闹”的围观者们便纷纷出现,熬不牢就一古脑儿评头论足。因而这句话今也作为杭州人表达事不关己心态的经典民谚,也成为了“杭儿风”最好的注解。
万家烟火
据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和清代范祖述的《杭俗遗风》记载,古时的杭州人有烧柴炭、放鞭炮的年俗,并且许多人喜欢登上城隍山伊万里胡桃,眺望万家烟火的盛景。
除夕惟杭城居民家户架柴燔燎,火光烛天土豆周末秀,挝鼓鸣金天之游侠官网,放炮起火,谓之松盆。无论他处无之,即杭之乡村,亦无此举月关作品集。斯时抱幽趣者,登吴山高旷,就南北望之,红光万道,炎焰火云,街巷分岐,光为界隔,聒耳声喧,震惊远近昆明西游洞,触目星丸,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幽立高空,俯眺嚣杂,觉我身在上界。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
年三十夜,有不睡者,名曰“守岁”。盖是时家家灯烛辉煌,香烟不断,即厨灶中烟火亦皆不绝。街上行人,照耀如同白日。登城隍山视之,可称万家烟火大广赛官网。
——【清】范祖述《杭俗遗风》
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吻合“城隍山上看火烧”的这句话,一方面城隍山的确是俯视街市面貌的最佳视角,另一方面这里一向来是人潮聚集地,活脱脱的市井生态。
南宋时,杭州就有了消防队
当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看火烧”的本意在于火情预警佣者领域。
过去的杭城历来是个火灾频繁的城市,民居也大多是板壁木结构房屋,极易燃烧,所以自南宋以来几乎年年都有大火。而城隍山因东、北、南可俯临杭州街市,能居高临下观察火情,哪个方位失火冒烟,在山上都可望见。
据记载,南宋中叶时临安(杭州)便开始设置专职消防队,被称为“隅”,也称“火隅”,专门负责本地区的灭火工作。“火隅”多设有“望火楼”,昼夜有人值班瞭望,根据当时的记载推算,全城有23座望火楼。如果看到异样的烟火,楼上的哨兵会立即发出警报,白天举旗帜为号,夜晚则悬灯笼为号,旗帜或灯笼的数目则标志着发生火灾的相对位置,得到指示方向后,隅兵就会前往扑救。
南宋还设置了七个“潜火”队(“潜火”是“深入火灾现场”的意思),负责全城的机动消防任务。除此之外,南宋还在临安府繁华地带每二百步、一般地带每三百步设置“军巡铺”,在各个坊界设有“防隅官屋”,并屯扎一定数量的军兵,专门负责夜间巡逻,防火防盗,巡查和扑灭一些小火灾。
1907年吴山建起“望火楼”
位于东岳庙前的望火楼,也就是老底子熟知的“吴山瞭望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当时的仁和县知县向商绅募款建立,高约18米,悬挂着一口铜钟。
吴山瞭望塔(民国时期)
每当有火情发生时,望火楼里的瞭望员会以烟的形状和色彩判别火警级别,再鸣钟报警。据记载,一声为今河坊街以南至凤山门;二声为河坊街以北至盐桥大街(庆春路);三声为盐桥大街至武林门;四声为钱塘门外;五声为武林门外及湖墅、拱埠;六声为凤山门、候潮门外;七声为艮山门外及笕桥;八声为望江门、清泰门、太平门外。
50年代,吴山瞭望塔由杭州市政府筹资重新翻新建设,并配备了新式的通信设施及瞭望设备,其防火预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杭城高楼的增多,瞭望塔上的视野范围逐渐缩小。2002年,百年高龄的吴山瞭望塔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作为消防历史文物被确认为杭州文物保护点。2012年,吴山瞭望塔变身为杭州消防纪念馆陈佩佩,也算是有了一个合适的归宿狼厅。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114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