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歌阅读】好书你我分享—《王阳明大传》毛主席口中的两个半完人之一-深圳虹歌咨询 前言王阳明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和正义的人物,也是
【虹歌阅读】好书你我分享—《王阳明大传》毛主席口中的两个半完人之一-深圳虹歌咨询
前言
王阳明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和正义的人物,也是毛泽东曾说的“两个半完人之一”。
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多次考察阳明遗迹,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研究成果和6次考察阳明遗迹的基础上,冈田先生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对王阳明本人及心学做出了最权威、严谨的阐释。
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徐朵,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作者简介[日]冈田武彦
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研究宋明理学首屈一指的专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冈田先生对道家、禅学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堪称当今世界学贯东西、横跨儒释道几个领域的哲学大师。为研究阳明心学,冈田先生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又亲自捐款并大力募款,修复王阳明遗址多处。“王阳明大传”这本书是其遗作,也堪称是大师写大师的一本大作,全书分3卷,最后一卷在2005年出版时,冈田先生已然仙逝。
为研究阳明心学,冈田先生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又帮助募集善款,修复中国境内多处阳明墓、纪念碑亭、阳明故居端云楼、阳明中学等詹钟晖,为中国人重新重视、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推动当代王阳明热居功甚伟。
古今评文
他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而其余两位则是妇孺皆知。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
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王阳明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士大夫之一,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本书,以文学笔调真实叙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其“德行”及“事功”,并以现代理论与方法,阐述了王阳明的“言”即其思想,再现了王阳明的人格魅力。
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已。”《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阳明。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徐阶、张居正、曾国藩、胡林翼、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榜样,曾国藩学他的兵法打仗,蒋介石更堪称他的最铁的粉丝,曾言:“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并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修建别墅,作为自己常去的官邸之一。
他的思想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可以说是王学推动了日本近代崛起,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诸位豪杰异士,皆由王学为其先导。在日俄海战大捷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王学在日本则是显学。本书《王阳明大传》的作者冈田武彦先生就是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文
正文
阳明出生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里“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书圣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阳明在出生时李宇清,他的祖母梦到了一位仙人乘着祥云而来,抱着一个孩子送给他绥中招聘网,然后王阳明就出生了,所以他的爷爷给他起名字叫王云,因为仙人乘云而来。
但是王云生下来一直到5岁都不说话。后来一位云游和尚在到他们家门口碰到他,端详了半天,摸了摸他说:“好一个孩儿,可惜说破了。”这话就是说,天机被说破了,他的祖父一听就明白了,回家就改名为王守仁,结果马上就会说话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我国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传说那就称不上伟大。
王阳明无疑是一位神童,从小就会作诗。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郎,世称龙山公,做官一路至南京吏部尚书,为人正直,官声颇佳。王阳明13岁时,他的母亲郑氏去世,这让他异常悲痛,而且他父亲那位由爱妾升为正室的继母跟他先祖王祥的继母差不多,对幼时的王阳明很不好,可王阳明却并不像王祥一样愚孝,他找来了一个巫婆,给那巫婆一点银子,这般这般嘱咐了几句,又在集市上买了一只鸮鸟,然后把这只鸟藏到他后妈被窝里,他后妈回家一翻被子,被吓坏了,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野鸟入室”是不祥的预兆,忙问怎么办,王阳明就给她出主意说找个巫医来问问,于是那巫婆就被找来了,假装做法被王阳明的生母亲附体,吓唬他后妈说:“我知道你对我儿子不好,所以我就来找你了,你要再敢对我儿子不好的话,我就把你带走!”吓得那后妈连忙承诺。
这件事虽是野史,却也表明王阳明自小就喜欢施展计谋,这也成了一些人诟病之处,有人说王阳明老爱搞耍计谋,不够光明正大,不讲信誉,包括他在后来打仗时,也是计谋百出,那些土匪、宁王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被他骗得团团转。
但在信誉这件事,另一位完人——孔夫子曾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孔子在“绝粮于陈蔡”时,遭遇到了一股土匪,土匪要杀他们,孔子就跟匪表明了身份,匪徒们知道孔子是当时一位著名人物,就说:“行,我不杀你,但你得向我保证发誓,你不能举报我!”孔子答应了,但回头碰到魏国军队,孔子马上举报说那边有盗贼,孔子的学生傻眼了,心说夫子你怎么这么不讲信用呢,孔子就讲了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并不是君子,这也是小人”,你跟盗贼要讲什么信用,可见王阳明是深得孔子真味的。
五溺时期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精力超常,异常好学,在他笃定于儒学之前,先后学了五样东西,即所谓的“阳明五溺”说。
十五岁时作的这首诗中国猎犬论坛,似乎预言了他晚年平定思恩和田州叛乱之事。
《梦中绝句》这样写道:“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鬃毛皤红月露娜。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卷甲归来”是指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后胜利归来。当时,马援在国境立了一根铜柱,上面题了六个字。据东正堂考证,这六个字应该是“铜柱折交趾灭”(《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十四《年谱》)。《大明一统志》卷九十的安南部分记载了马援的誓文,其中就有这六个字。
他一直想做个大侠,经常练武耍剑,但后来想着当侠客闯荡江湖,没什么出息。后来就学骑射,骑马射箭,学兵法,当孩子王,指挥小朋友排兵布阵,这为他后来的百战百胜打下了基础。稍后又沉迷于辞章之学,学李白杜甫苏东坡作诗写词。写了一段时间一生所爱简谱,也觉得没意思,就开始学神仙之术,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谁是卧底题目,最夸张的是他17岁结婚那天当了逃跑新郎,突然溜出去走到一个铁柱观的道观里,跟一个道士一起打坐到天明,他的岳父派人到处找,终于找着了。那道士还跟他说20年后再相见。
后来又学佛教,参禅悟道,留下了一个很著名的典故,他在江西为官时,有一次到一个寺庙去,那寺庙有个房间关着门,不让人进,王阳明觉得很奇怪,有一种特别的熟悉亲切感,就想进去看,因为他是太守,就进去了,结果里面有一个坐化了的和尚骷髅,面前还有一首诗:“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这意味着他的前世是一位高僧,可见他跟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可见,即使聪明如王阳明,在其步入正途之前,也有过迷茫探索的时候。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孩子玩摇滚,拍微电影,就强行干涉,真的应该反省一下,何不让他们作一尝试呢,只有不断地尝试、选择,才会成就他的经验和智慧,而你以为没用的东西,说不定正是将来在别的领域成就他的优势。王阳明能百战百胜、文采斐然、书法出众,他的“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何尝不是他少时的杂学之功!
18岁那年,王阳明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叫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了一句正聋发聩的话:“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击中了王阳明,从此让王阳明坚定了决心,他的目标是要成为圣人,要做孔孟那样的圣人!
科举与仕途
王阳明21岁乡试成功,考中举人,22岁参加会试失败。因他少有才名吉尔德雷,再加上他爸爸是京城高官,于是很多人都来安慰他,包括当朝宰相李西涯,打趣他说:“汝今科不第,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不推辞,拿笔一挥而就。众人皆叹服。但估计这帮官场老手会嘀咕,没中状元就这么牛,要是中了那还眼里有我们吗?
果然,王阳明25岁那年参加会试时,别说状元了,连那金榜的边也没摸上,这次就糟了,流言蜚语四起,说什么还《来科状元赋》呢,这下丢大人了吧?但王阳明当时很淡定,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圣人气象的话:“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各位,孔夫子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钱人的生活;他也可以享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可以在绝粮于陈蔡时弹琴唱歌。所以他永远保证这颗心是中正平和的,这就是圣人的不动心。
28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当时鞑靼屡犯边境,强大的明朝却不能一举拿下,因为中国的历史,自宋代以后就武力就不行了,因为文明的国家就是财政国家,不想打仗,怕死人,老想拿钱摆平,所以就打不过那些少数民族了。这时王阳明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很有名《陈言边务疏》,内有边务八策,几乎条条都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一个大战略家的视野。
34岁的时候,王阳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当时,明朝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执政,历史上数得着的坏太监刘瑾专权营私,祸乱朝纲,那些正直不阿的大臣都被其排挤致仕,给事中戴铣因为劝谏皇帝杀刘瑾而被打入大牢,王阳明也因为其上疏求情而触怒刘瑾,被打入大牢后杖责四十,打得王阳明一度昏死过去,后又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说到龙场,估计大家会很兴奋,以为“龙场悟道”马上就要到了,而王阳明差点就死在去龙场的路上。坏太监刘瑾派出了两个大内杀手。这两个杀手在路上挟持了王阳明,准备要杀他,这时,来了两位仰慕王阳明的乡邻,跟那两杀手说,王主事是当今的大贤士,不要杀他,就是杀他,也给他留个全尸,让他投河自尽吧,你们的罪孽也小点,还给他们买了酒菜吃喝。喝完酒后这两杀手就带着王阳明就河里走,王阳明乘机快速走向河边,乘着天色昏暗,杀手醉眼惺忪,扔了一块大石头到河里,脱掉鞋子扔在河边,布置了一个投河现场就溜走了。为了防止追杀,后来就搭了一艘小船,突遇暴风,竟然漂流至福建。有一天竟然在一个破庙里碰到了新婚夜一起打坐的无为道长,这已足足过去了二十年。这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王阳明在结婚当日,突然失踪了,家里人找了一天,后来在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找到了他,原来他在和这个无为道人学习打坐。当时这个道人就说,二十年后咱们会再见面。果不其然,他们真见面了,终于到了他该去、且属于他的贵州龙场。
曾记得柳传志曾经说过张飞墓,联想最初的几年,每年都会遇到要死要活的坎儿,这句话在企业当中应该很容易引起共鸣,都说创业是九死一生,但真实概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低,因为即使今天公司做得再大,你也不知道明天将会陷入什么样的困境,我们无法左右环节,但是能改变我们的心镜,心境就能改变环境。
龙场悟道
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就是一个县里的招待所所长。但那地儿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招待所,连房子都没有!龙场那会就是一当地土著山民居住的一个小村落,自古以来就是蛮夷之地,自明代开始才设置有行政区划。说的话都听不懂,“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就是能够听懂交流的人,都是些中原地带亡命之徒逃亡到那里的。没办法,王阳明就和那帮亡命之徒、当地的土人们生活在一起。刚开始,土人们还想把王阳明给杀了,后来这些人就梦到神仙的告诫,很快就同王阳明相处甚好。王阳明在这个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觉,盖了小茅草屋,教土人们学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人认为圣人就是这个人走到哪儿周围的人就会变好,比如尧舜禹、孔子,包括近代的纳尔逊·曼德拉,连他蹲监狱时,那些些狱卒都能跟着变好。王阳明在当地就是圣人之为。不过龙场的生活环境还是很艰苦的,他仆人应该都得了抑郁症苍天霸血,反过来,王阳明还得伺候他的仆人,安慰他。
如同那句歌词一样,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他总会觉得死亡的威胁会来临,他知道刘瑾不会放过他。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为什么还怕死。于是,在屋后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参悟。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特别高兴,他顿悟了,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个人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呢。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 他说什么呢,他说:“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众生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你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地狱十九层。
龙场悟道,其实不是顿悟,突然做了一个梦就悟出来了,也不是静悟,靠打坐想出来的,而是历经千辛万苦打熬出来的。钱穆先生曾经说过,王阳明本来是个才气磅礴,活力充沛的人,他的性格又执着,又跳脱,经过龙场的生活,饱受风霜摧折凌慕华,活力虽然依然保存下来,但是转换了方向,使得他返归自心,在龙场的石洞内,王阳明才深刻而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他虽然是书生,后来用兵如神,多次平定盗贼和叛乱,与龙场顿悟后,能把内心的觉悟应用到行动之中,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很多人批评王阳明就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说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学年间,说谁是佛法是骂人,因为他们排斥佛老。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
每个走向巅峰的创业者,一定会有一个龙场悟道的关坎儿。每当遇到这种时候,人们常以坚韧、顽强之类的词来形容,实际上,这种悟道,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复盘”。复盘不等于死扛着坚持,有时是放弃,最主要的是要面对自己内心中最柔软、最不堪的部分,用王阳明的话说,叫做“事上磨炼”,什么叫事上磨炼呢?王阳明说了: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叫做“事变”,也就是事情发生变化,在这种时候,磨炼自己。
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做龙场教化,开始正式收徒上课,四方的人听说此地出了一个大儒,纷纷涌来听他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问。他还建了一个小屋子叫“何陋轩”,古人听来这个名字不得了,因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论语》讲的,敢用“何陋轩”来起名字,是说你可以德配孔子,有点大逆不道。当然王阳明还遮掩了一下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用“何陋轩”以待来者,但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内心是希望成为孔子的,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玩易窝这四个王阳明的故居现在都有,当然都是后人所建。
龙场顿悟后,王阳明建立了龙冈书院,1508年,贵州巡抚王怀来还特地跑来见王阳明,这时虽然刘瑾犹在,他已经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可见他的上层关系还是不错的。1510年刘瑾被杀,他就入京见皇帝,开始担任各种官职,在京师办学,每天结交朋友给人讲课。王阳明的学生跟孔子的学生不一样,孔子的学生三教九流珍重主人心,啥人都有;而王阳明的学生则基本上都是当官的,而且很多官当的比他大,省部级的高官一大堆。
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许多的有名的言论,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到现在也广为引用。他还提出在世上磨炼这样的理念,古代儒生学习,一天到晚埋首书本,与社会脱节,而王阳明认为说什么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的教法让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可以同样把圣人之学用在生活当中,用在政治当中,用在剿匪当中。
后来真正锻炼王阳明的机会来了!
百战百胜
1517年的时候王阳明担任江西巡抚,他主要管着南赣、汀、漳这些地区,爱国童谣大全也就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地区,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匪患严重,派王阳明这么一个文官去剿灭这些匪患,按理说大家其实不太看好,但王阳明一去,也就几周时间全部剿灭。他的兵法总结如下:
首先是宣传攻势。王阳明特别善于宣传,他到任何一个地打仗之前,一定先写一篇入情入理的檄文,这个文章发这个贼窝里去,就有匪徒说这王巡抚是好人,咱听他的,不当土匪了,就跑了一大片,他知道大量所谓的匪徒是被胁迫的良民。
第二是情报先机。他认为剿匪不能成功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有内奸,所以非常重视情报工作,既给匪徒那边安插情报人员,抓住匪徒过来审讯,然后把他们作为情报人员管理,实施反间计。他发明了著名的十家牌法,就是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要把你们家住得哪些人,全部都写下来,随时准备人们推门进去看,只要有人发现跟这家牌上不一样的人就要举报。举报就有功不举报就有罪。
第三是军机森严。怎么让士兵打仗能玩命地冲呢,王阳明特别狠,他认为士兵不敢卖死命的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死,怎么能让他不怕死呢,那就是往后退死得更快,所以王阳明打仗,后边永远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格杀勿论。而且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溃逃,就把这个队长杀掉,如果这个队长溃逃,就把那个中队长杀掉,中队长溃逃把将军杀掉。他甚至在平宁王之乱时差点把伍文定给杀了大唐全才,而伍是他的左膀右臂石刷把。
第四安抚百姓。他知道这些匪徒当中不可能全是坏人,所以给他们安排后路,让他们回来种地,所以大量匪徒一看说,人家当官的挺好的,人家没有赶尽杀绝。当然对那些真正为患的匪首从不客气。他其实杀了不少人,他认为杀是为了不杀,他学的是不杀兵法,兵法分杀人兵法和不杀兵法,杀人兵法是杀人越多越好,如白起残暴地坑杀了40万降卒。而不杀兵法是杀是为了不杀,曾国藩也是同样理念,杀带头匪贼,此地杀人以立威等。
王阳明使用这些兵法先后平定了漳州、南赣、桶冈、浰头、横水、思恩、田洲的匪贼。其中鼎鼎大名的是宁王之乱了,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好听的故事,奸王、贤妃、阴谋、叛乱、才子、忠臣、勇将、三十六计、神出鬼没、傻叉皇帝、坏太监、好太监……,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有情有义,有悬念,有噱头,天生的一个好电影IP源。而我们的主角王阳明,施展他的人生绝学乾坤大挪移和王阳明兵法在40多天就让这个明朝数得上的大叛乱烟消云散,其中精彩,实在是小小推文难以胜任,还是请大家伙看看书、看看电影解馋吧。
正德十四年(1519年),四十七岁的王阳明迅速平定宁王之乱,立下大功却被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等人所构陷。为抢占功劳,他们怂恿武宗御驾亲征。武宗亲率的北军与王阳明的军队相会后,许泰、张忠、刘翚三人想让王阳明在北军面前出丑,于是某日,借演武之名火焰龟,向王阳明发起挑战,要和王阳明比试射箭。因为三人三番四次地执拗邀请,王阳明无法谢绝,所以只好回答说:“某书生何敢与诸公较艺,诸公请先之。”
听了王阳明说的话,刘翚以为“王先生果不习射矣”,心中顿时意气风发。于是,许泰说:“吾等先射一回,与老先生看,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三个人一同站到了射箭场上。射箭场黑压压的全是人头,北军南军的兵士都睁大了眼睛盯着箭靶。
许泰等三人每人三箭,总共射了九箭,但结果却令人遗憾。除了许泰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上方,张忠的一箭射到了箭靶的角落上,其余的七箭全都偏离了箭靶。
究其原因,“一来是欺先生不善射,心满气骄了;二来立心要在千人百眼前逞能炫众”,所以“就有些患得患失之心,矜持反太过,一箭不中,便着了忙,所以中者少”。三人面红耳赤,但依旧逞强说:“咱们自从跟随圣驾,久不曾操弓执矢,手指便生疏了。必要求老先生射一回赐教。”不管王阳明如何推却,三人都不肯放过。三个人想,虽然自己搞砸了,但如果王阳明射得比自己还差的话,那么自己也就能挽回颜面了。
迫不得已,王阳明只好让中军官取来弓箭,对许泰等人说:“下官初学,休得见笑。”王阳明站到射箭场上,集中精神,平心静气,“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搭弓引箭,嗖的一箭,正中靶心。在场的两军兵士尽皆拍手喝彩,响若万雷。许泰等人见状,心知无趣,说“是偶然幸中”。然而,其后的第二箭第三箭也都射中了靶心,兵士们发出的欢声震撼大地。北军兵士们赞道:“咱们北边倒没有恁般好箭。”许泰等人说:“是老先生久在军中临汾旅,果然习熟。已见所长,不必射了。”无趣退场。
我心光明
打完人生最后一仗时,王阳明已经57岁了。他的身体一直被肺疾所扰,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咳嗽咳血。他从三十多岁他就开始写奏折要求归乡,从三十多岁一直写到五十多岁,几乎年年给皇帝写奏折说你让我回家吧,但朝中大臣知道他是国家栋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直挽留不放。直到最后病重时,皇帝也没有恩准他返乡,万不得已,自己轻舟返乡。
从南宁回来路过广州,在广州休息了一下,从广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内,王阳明就不行了,他的身体已经彻底被掏空了,他身边有一个学生叫周积,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当船行到青龙铺,大概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积问他:“说先生有什么交代的没有?”王阳明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或者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在这个舟上离世了……
王阳明去世后,针对他的争论特别的多,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王阳明才被从祀于孔庙,接受人们的祭奠。
王阳明的这一生永远都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去挑战,提出了创造性的心学,心学核心概念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在40多岁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致良知你要从禅宗的角度讲就是你心中的那个主人翁何在,禅宗让你寻找内心的主人翁,从心学来看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自己心中的那点良知做事,或者用我们读书会的人都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你做事的时候有没有正念,你讲书的时候都在讲书,这样就能够把书讲好。所以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就是打仗,讲课的时候就是讲课。心学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特别管用。
阳明心学概况起来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意思大概是讲:圣人在于悟出万物之道,而天下正道则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好象人喜欢美女和厌恶臭味一样,是人潜意识埋藏的道。只要跟随心中的良知,即跟随内心感觉正确的(圣人之)路前行,人人皆可成圣。这和佛教所说的“人是未觉佛,佛是已觉人”好象有点关联噢。至于现在非常流行的知行合一,我的理解则是:知行本一体,行知与知行是无法分先后的,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而不行为不知,行而不知为未行,知行本来就是统一的。
最后,
余超颖送给大家一个小法门,不管每天多忙,都要至少花十分钟的时间静坐,从不良情绪中跳出来,从别人眼中的那个你中跳出来,检视自己,认识生命,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生活态度,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强大。
书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可以成为、过去和未来的能量源泉。
阅读需要坚持,每天get一点能能量,生活充裕与否,全看你坚持几许!
end
-----------------------------------------
Web:www.hghui.com
Add:深圳市福田区福强路金地工业区110栋4楼
Tel :+86 0755 83828616
服饰如虹,知识如歌。
虹歌咨询,为您传播知识的美!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128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