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500

【西部人文】绵延锡伯族文化血脉-中国西部艺术两百多年前,锡伯族西迁新疆伊犁戍守边陲。作为他们的后裔,伊拉丽氏·文兰和阿吉肖昌夫妇矢志把??


【西部人文】绵延锡伯族文化血脉-中国西部艺术
两百多年前,锡伯族西迁新疆伊犁戍守边陲。作为他们的后裔,伊拉丽氏·文兰和阿吉肖昌夫妇矢志把锡伯文化带回故乡沈阳。而他们一家也在传承光大本民族文化中,亲情更浓日子更美蔡贵照,当选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
从伊犁到沈阳,阿吉肖昌和伊拉丽氏·文兰一家把锡伯族语言、文字、艺术、民俗、服饰带回了两百多年前祖先出发的故土。几近湮灭的民族文化,在故乡沈阳焕发璀璨光彩,而这个锡伯家庭也因此收获了美美的幸福。
慰藉锡伯人的百年乡愁
伊文兰是西迁锡伯族的第九代后人。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每晚都要听着爷爷奶奶的睡前故事入梦,他们讲的最多的就是陈荣竣,两百多年前,数千肩负使命的祖先泪别故土盛京(今沈阳),赶着牛车跨越大漠高山,万里跋涉远赴新疆伊犁察布查尔戍边的英勇悲壮故事。
知道了自己的根在沈阳,那里就成为小伊文兰最热切向往的地方。中学毕业后,才貌俱佳的伊文兰进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1983年沈阳市成立兴隆台锡伯族乡,她随团去慰问演出。可是到了沈阳刨冰进行曲,见到了期盼已久的锡伯族同胞,却发现他们已经完全汉化了,听不懂她讲的母语,更不会写锡伯族文字。那次激动又憧憬的归乡之旅给了伊文兰重重一击,让她心里难受了很久。
回到新疆后,她更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光大。于是她就在自己的舞蹈表演中更加注重积累锡伯族的艺术和文化元素,创作了很多极具民族特色的经典舞蹈,这也为她后来传承传播锡伯族文化增加了丰厚的积淀。
伊文兰和阿吉肖昌是在文工团里相识的。年轻时,多才多艺的阿吉肖昌是团里的红人,美声、舞蹈、编舞、拉小提琴、绘画、写诗样样精通,而且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吸引了很多女生的关注和关心。有一次,伊文兰的好姐妹对她说,你看,声乐、乐队的女孩子都抢着和他谈对象,咱们舞队就选你了,你比她们条件都好,你上!
后来,真应了这一句玩笑话,两个优秀的年轻人果真走在了一起。他们也把传承和复兴锡伯族文化当成了夫妻二人的共同志向和情感纽带,而故乡沈阳也成为他们内心深处念念不忘的精神原乡。
常年致力于锡伯族文化的复兴和交流,伊文兰和阿吉肖昌受到沈阳相关部门的关注。2000年,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沈阳的邀请信和特聘书,孟照国请他们夫妇重返故乡为民族文化的抢救性传承发挥更大的作用。当时,47岁的阿吉肖昌是察布查尔文工团的总导演,刚到不惑之年的伊文兰任察布查尔少年宫少儿艺术团团长,家庭幸福,生活安逸。可是,听到来自故乡的召唤,一直怀有深深故乡情结的夫妇两人决定回到沈阳,肩负起在故乡重振锡伯族文化的使命。
当年先辈为保卫祖国从东到西万里跋涉,两百多年后伊文兰一家为民族文化传承由西向东反哺故土。夫妇两人带着儿子华丹踏上了归乡之路,临行前,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一个沉甸甸的红布包装进了行囊,红布里包着父亲亲自采集的泥土清歌之胤礽,它浸透着几万名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人对家乡深深的惦念。
伊文兰清楚地记得,他们一家抵达沈阳的当晚,同胞们赶来为他们接风洗尘。当他们打开红布包时,眼泪瞬间止不住地流淌下来。他们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把新疆的黄土缓缓地撒在了故乡的黑土地上,那是锡伯人重归故乡的象征……
让锡伯文化在故乡开枝散叶
在沈阳,伊文兰和阿吉肖昌分别在黄家锡伯族乡希望小学和兴隆台锡伯族镇中心小学任教,专门负责教授小学生学习锡伯族的语言和音乐舞蹈等。伊文兰说,当他们把故乡人久违的锡伯族文字写在黑板上,当孩子们跟着他们说出第一句锡伯语,跳出第一支纯正质朴的锡伯族歌舞时,他们内心感慨万千,因为那意味着锡伯族文化的种子开始在沈阳落地生根。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锡伯语的兴趣,伊文兰和阿吉肖昌两人合作编写出了锡汉对照的双语教材和朗朗上口的字母歌王彩桦,并把锡伯族古老的游牧与狩猎生活情景绘成图画故事,让死板的教学变得活泼有趣。从他们的口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先的历史和民族的故事,因而倍感骄傲,也增强了学习本民族语言艺术的兴趣。就连住在学校周围的锡伯人,每经过小学听到里面传出的锡伯语朗朗书声,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
为了让学生练好民族舞蹈的基本功圣石小子,伊文兰还搜集大量的舞蹈素材,精心编排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带着孩子们在锡伯文化中快乐寻梦。
16年来,夫妇两人共培养学生超过千人,并向全国各个艺术演艺团体输送音乐舞蹈人才百余人,其中很多人成为出色的舞蹈演员。比如,从兴隆台锡伯族镇盘古台村走出来的付杨,考上了沈阳艺术学校,现在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顶级的锡伯族艺术专业人才,曾多次随习近平主席出访演出鲍蕙荞。
伊文兰和阿吉肖昌编排的少儿歌舞获奖无数。其中包括首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节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优秀编导奖,全国首届少儿舞蹈大赛特别奖等等。他们编创的锡伯族历史歌剧、舞剧如《西迁的锡伯人》、《玉足》、《喜利妈妈的传说》、《在那遥远的察布查尔》等十余部作品也频频获奖。同时,他们还研制复原鹿头琴、费特纳等多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应用于锡伯歌舞表演中。
音乐和舞蹈是少数民族的生命之魂,伊文兰和阿吉肖昌通过艺术让锡伯族同胞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2000年,在兴隆台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创办了“慕客登少儿艺术团”。“慕客登”是锡伯语中的“盛京”之意。第一届西迁节于这年在兴隆台锡伯族镇开幕,牟氏庄园电视剧伊文兰和阿吉肖昌搜集仍流传于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民歌,编排了《哈尔巴》、《蝴蝶舞》、《蝴蝶与少年》等纯正质朴的锡伯族歌舞吴钟赫。台下坐着的锡伯人看得泪流满面,有位同胞满怀敬意激动地对他们说:“做了一辈子的锡伯族人,我至今才看到什么才是本民族真正的舞蹈!”
锡伯族语言文字和歌舞在第一故乡沈阳复活了,辽河与伊犁河之间架起了锡伯族子孙血脉相通的文化之桥。这些年,两地的文化旅游及经贸合作越来越活跃,上千名伊犁锡伯族人后裔回沈阳祭拜家庙、寻根问祖,共话发展。2011年,沈阳市出资200万元,招收几十名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孩子来沈阳学习声乐、舞蹈和乐器,学成后回到察县民族歌舞团。
伊文兰和阿吉肖昌深知除了语言文字、舞蹈音乐,射箭是锡伯族人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之一,他们决心要让这份骨子里应有的基因重新注入锡伯人的血脉中。他们软磨硬泡赵欣培,硬是把在江苏射箭队当教练的表弟高德昌请到沈阳,组建了沈北射箭队,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
民族情涵养最美亲情
为锡伯这个仅有几万人的民族在故乡复兴文化血脉,世代传承下去杨舒童,这种责任感让伊文兰和阿吉肖昌在沈阳安了家。十几年来,他们家成了锡伯族人的温馨之家:艺术人士来向他们学习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锡伯族诗人从察布查尔县赶来寻找创作灵感,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锡伯人东归的豪迈之情;更多的锡伯人则是从全国各地而来,只为拜访这对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传奇夫妻。
在伊文兰和阿吉肖昌的生活中,锡伯语是全家的第一语言,他们也常常运用锡伯文字书写交流。虽然儿子华丹从13岁开始就在汉语言环境中上学生活,但他仍能说流利的锡伯语,用锡伯文读写。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对本民族乐器样样精通的华丹在北京组建了自己的民族乐队——阿吉亚斯乐队好听的队名,在他内心深处,有着和父母一样的情怀和使命:锡伯人要让子孙永续感受自己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
2014年,这个幸福之家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华丹娶到了漂亮的山东姑娘刘娟。伊文兰说,当儿媳第一次开口用锡伯语喊他们阿门(爸爸)和额尼(妈妈)时,两个人一时激动到泪流满面……
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渐渐换来了更多锡伯人对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归属感和荣耀感,让夫妇两人倍感自豪。虽然为了锡伯文化传承他们放弃了很多,但能将原汁原味的锡伯族语言、文字、歌舞从万里之外的察布查尔引回沈阳,也将先祖“敢为人先”的传世家风带到故乡。在他们心里罗元平,这份责任与担当,才是锡伯人的精神之源,也是他们这个最美家庭的幸福内核。
来源:中国妇女杂志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129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