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20

【航海文化】郑和宝船为福船型的历史文献证据(上)-上海航运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福船是中国古代风帆动力船类型之一,宋元时期就是海上的主要运输船。研究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用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等都属于福船类型。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由208艘帆船和27800人组成的中国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航海,经我国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


【航海文化】郑和宝船为福船型的历史文献证据(上)-上海航运


来源:中国远洋海运e刊
福船是中国古代风帆动力船类型之一,宋元时期就是海上的主要运输船。研究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用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等都属于福船类型。
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由208艘帆船和27800人组成的中国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航海,经我国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东海岸,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奇5u单号网迹。郑和下西洋,不仅使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铸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海洋大国和航海大国。

郑和四十四丈大号宝船复原的实际尺度为:船长125.65米小城往事,宽50.94米,型深16米,吃水8米,排水量为14800吨,载重量为7000吨,载人1000名。福船型,尖底,狭平艏,宽平艉,两头翘,置9桅12帆,甲板上设20门火炮,主甲板下有4层,高大艉楼也设4层。20世纪80年代,船模制作者江苏常熟湖海古船制造厂老匠师韦文禧在厦门、泉州首制船模基础上组织制作,称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帅舟”或“郑和大号宝船”。
▼图1.郑和大号宝船复原船模。船模长2.09米。背景为郑和下西洋船队集结开洋地:福建长乐五虎门古港口。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陈振杰摄影

据目前发现并存留记载郑和下西洋远洋航海的史料,较能说明郑和下西洋船队情况的是,1936年时任国立编译馆人文室主任的郑鹤声先生在南京静海寺发现了镶嵌在厨房墙壁上的《郑和残碑》。
该残碑碑文记载:“建弘仁天妃之宫于都城外龙江之上……复建静海禅寺用显法门试千古之佳胜偶然之……一、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海道永乐四年大船驻于旧港口即古之三佛齐……首陈祖义金志名等于永乐五年七月内回亦由是……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国王阿烈苦奈儿谋劫钱粮船只……阿烈古奈儿并家……”。
郑鹤声先生发现这块残碑后,当时就拓印了一张残碑拓片,不久又对拓片拍了照片存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郑鹤声先生再次来到南京静海寺寻找此残碑,发现残碑不见了,猜测可能毁于战火。于是,这张残碑拓片,目前成了这块残碑的唯一历史文献证据。静海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原名马三保)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赐额“静海寺”,取意四海平静正宁吧,天下太平。
该碑文明确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点明了郑和下西洋船队船型主要为二千料海船、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等西电好网。这是郑和下西洋远航航海期间的真实文字历史记录和对郑和船队船型以及大小的忠实描述。但郑和船队的主要船型及帆船的形象是个什么样子呢?在此残碑发现之后一直没有较准确的相关图像形象资料被发现。
▼图2.南京静海寺残碑 郑鹤声拓片并摄影

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金秋鹏研究员在翻阅《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版画卷》(由王伯敏主编,上海人民学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时,发现了一幅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图画。随即金秋鹏先生就在《中国科技史料》第21卷2000年第1期发表了“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图像资料——《天妃经卷首插图》”一文。全文如下:
近日在翻阅《中国美术全集·绘图篇·版画卷》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图画。这是一幅《天妃经》的卷首插图,整幅图由六面相接而成浦江乱弹。《天妃经》全名《太上说天妃救苦灵应经》,一卷,刻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留的资财发愿刻印的西线平魔。刊刻时间是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的远航,其目的是彰扬海神天妃佑护下西洋的功德,并祈求保佑新的远航平安、顺利。遗憾的是画集中未注此经现存何处。据全国善本书目所录,北京图书馆存有永乐十八年刻的《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一册,因尚未查核,不知是否即为此经。
从《天妃经》卷首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图3的前部为天妃宫的景象。天妃端坐宫中,部属和侍从分立两旁,庭前站着千里眼、顺风耳。图的中部上方是天妃站在船队上空的云际,象征着天妃一直伴随着远航中的郑和船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御龙品青梅,佑护着远航的平安。柴鸥这种祈求天妃佑护的心态,使航海者得到了自我慰藉,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力,激励他们去与海洋的风险搏斗,从而收取化险为夷的功效。郑和在太仓所立的《通番事迹之记》碑中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之神,威灵布于巨海,功德著于太常,尚矣。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藩,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洼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莫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壮,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力,曷克康济?直有险阻,一呼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明 钱谷,《吴都文粹集·道观》)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图3.《天妃经》卷首插图之一(采自《中国美术全集·绘图篇·版画卷》)

图4的后部上方当为观音菩萨的画像曹瑶瑶。在天妃的传说中,有“甫周岁,在襁裕中间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调教诛仙,五岁能诵观音经范元甄,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福建通志·坛庙志》1938)等,此画象征天妃是观音菩萨的弟子。
图的中部和后部下方为郑和船队图像,计五列,每列五艘锦绣芳华。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图像资料,因此弥足珍贵。
▼图4 《天妃经》卷首插图之二(采自《中国美术全集·绘图篇·版画卷》)

▼图5.《天妃经》卷首插图全图(采自《中国美术全集·绘图篇·版画卷》)

▼图6.《天妃经》卷首插图全图描摹复原图(沈建峰描摹复原)

▼图7.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收藏的《天妃经》卷首插图郑和下西洋插图清代木雕刻板

人们对于郑和宝船船型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八十年代前,人们一直以为宝船是南京龙江船厂所造,应是长江下游一带通常使用的沙船型。1985年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一书中,即采是说。
近年来,随着关于郑和研究的深化五祖拳,宝船船型为福船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1997年,我与我的硕士研究生杨丽凡小姐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关于郑和宝船船型的探讨》。文中指出:宝船并非全部是由龙江船厂建造的,成都望江楼公园作为宋元时期造船中心的福建,在建造宝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元年五月辛己,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永乐二年正月已亥韦飞燕,将遣时西洋诸国铁腰板,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同时,宝船厂集中了全国各地技术比较高超的造船工匠。据明·李昭祥《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因此,很难断定由宝船厂制造的宝船一定就是沙船。此外,宝船尺寸特大,而长宽比又特小,只有2.466,非常接近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即与福船的特征一样,而与沙船的一般法式相去甚远。文中认为,以常理推测,郑和宝船驶经的是南洋、印度洋,直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的广深海域,宝船的船型自然会选择适于深海航行的尖底海船福船。文中着重从抗风浪性和舒适性两个方面淮剧赵五娘,论证了宝船为福船型的合理性。但这一认识尚带有推测的成分。
现《天妃经》卷首插图则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宝船的历史图像。其所画的船,艏艉高翘,船舷高,吃水深,正符合福船的特征,可说是福船的写实和写意,而与艏艉起翘不大,船舷低矮,几乎接近水面的沙船完全两样。因此,此图成为宝船系福船船型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画中,那开阔海面上成列、成行的船队,也为我们描绘了郑和下西洋气势磅礴的景象。(未完待续)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173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