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606

余超颖“釉里红”不红,“粉彩”不粉……china的颜色你不懂-恋恋国风 余超颖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溯源君OCC(gmrbjzb)故宫前段时间推出了一系列彩妆。小编发现,许多色彩灵感来自于古代陶瓷。陶瓷器是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最常见的一类文物,很多观众为它变幻莫测的釉彩之美所倾倒。但是却常常被釉彩名字搞晕,釉里红不红,粉彩不粉……那些陶瓷釉彩都是什么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陶瓷釉彩的名称非常朴实,是什么颜色就叫什么名字,比如,青釉就是青色:西晋青釉羊,故宫博物院藏宝石红釉就是像红宝石一样的红色


余超颖“釉里红”不红,“粉彩”不粉……china的颜色你不懂-恋恋国风

余超颖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
溯源君OCC(gmrbjzb)
故宫前段时间推出了一系列彩妆。小编发现,许多色彩灵感来自于古代陶瓷。

陶瓷器是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最常见的一类文物,很多观众为它变幻莫测的釉彩之美所倾倒。但是却常常被釉彩名字搞晕,釉里红不红,粉彩不粉……那些陶瓷釉彩都是什么意思?

在大多数情况下,陶瓷釉彩的名称非常朴实,是什么颜色就叫什么名字,比如,青釉就是青色:

西晋青釉羊,故宫博物院藏
宝石红釉就是像红宝石一样的红色:

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瓜皮绿釉就是像瓜皮一样青翠的绿色: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就是很多种颜色:

清康熙五彩山水人物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但还有一些陶瓷器的釉彩名称,与器物的外表并不是完全符合,甚至让人困惑“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实际上,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一种釉彩能叫这个名字也必然是有原因的。
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令人感觉“货不对板”的陶瓷釉彩。如果了解了它们的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相信你就不会再感到疑惑了。
釉里红
氧气与温度是关键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南京博物院藏
我们常见的釉里红瓷器,一般是上图这种颜色,跟红看起来毫无关系,叫“釉里灰”似乎更贴切。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要从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中来寻找答案。
釉里红瓷器,是在瓷胎上用含铜的颜料绘画施彩,然后挂上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一种瓷器。
理论上来讲,颜料中所含的铜,在高温还原气氛(还原气氛是指窑炉中氧气含量少、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气氛)中会显出红色,烧成器物上面的图案也应该是红色。
但是,在实际的烧造过程中,要想让颜料中的铜显出红色可没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要严格控制窑炉中的氧气含量。氧气含量稍微多一些,图案颜色马上就会变得暗淡。
其次,烧制时的火候也要精心控制。温度太低的话,烧成器物上的图案会发灰、发黑;温度过高,图案上的颜色有可能“飞”出去,该有颜色的地方没有,不该有颜色的地方却是一片红。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上海博物馆藏,这件釉里红就是烧造温度没控制好,导致图案的颜色飞了出去,看起来有点血腥。
而在没有温度计等精密仪器的古代,要做到严格控制窑炉温度和窑炉中的氧气含量,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釉里红瓷器自元代出现后,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才能比较稳定地烧出淡红色,到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才真正成熟,能够在器物上显现出动人的鲜艳红色,真正配得上“釉里红”的名字。

清雍正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甜白
美白甜本甜

明永乐甜白釉梅瓶,天津博物馆藏
甜白瓷特指明代永乐年间烧造的一种白瓷。可中国的白瓷从北朝就开始出现,为什么只有永乐年间的部分白瓷可以被称为“甜白瓷”呢?难道是因为这种瓷器在制作的时候加了糖,味道是甜的?
答案并不是这样。制作甜白瓷的原料经过精工粉碎和淘洗,去除了较粗的颗粒物和其他有害的杂质,使得成品瓷器的白度大大增加。
器物胎体细腻,釉色洁白晶莹,一眼看去,好像白糖的白色,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甜白”。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人认为,这种白瓷可以填上各种彩色,烧成彩瓷,所以应该被称为“填白”。但是,无论“甜白”还是“填白”,都不会使它的魅力减少一丝一毫。
法华釉
像给蛋糕裱花一样

明代法华釉花鸟纹罐,图自《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
这件器物看起来与普通的陶瓷器没有什么差别,做工好像还更粗糙一些,为什么叫它“法华釉”呢?与佛教的《妙法莲华经》有关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法华釉的制作和流行说起。
法华釉器物最初是一种陶器,在元代已经出现,明中期以前,广泛流行于晋南、晋东南地区。明中期以后,景德镇也开始仿照晋南地区的工艺制作瓷胎的法华釉器物。
法华釉器的制作和装饰过程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给蛋糕或点心裱花:
第一步,要先制成器物的陶胎;
之后,在一个带管的袋子里装入泥浆,像挤牙膏一样,把袋子里的泥浆挤在器物表面,勾勒出凸起的纹饰轮廓线;
有了纹饰轮廓之后,再把各种颜色的釉料填入轮廓之中,入窑烧造。
烧成的器物别有一番朴实趣味。
制作法华釉的这种工艺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立粉”。法华釉器物上的凸起纹饰,被当时的工匠称作“粉花”。由于晋东南方言里法、粉不分,“粉花”传播到外地时就变成了“法花”,最后又演变成“法华”了。
娇黄
鸡油黄正好吃鸡油饭

娇黄釉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的黄釉瓷器是身份高贵的象征。而明代的黄釉瓷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娇黄”瓷器。它是否比普通的黄釉瓷更加娇气脆弱,不容易储存呢?
事实上,这个词和瓷器的质量没有关系。娇黄瓷器指的是明代弘治年间官窑烧造的黄釉瓷器。弘治黄釉瓷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瓷器烧造最成功的作品。
由于它的黄色格外娇嫩,因此被人称作“娇黄”瓷器。也有人觉得它的颜色与鸡油相似,将这种器物称作“鸡油黄”瓷器。

明弘治黄釉金彩牺耳罐,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黄色实在是太漂亮了,以致于之后的清朝及民国时期,有很多人试图仿制“娇黄”的颜色。但能够仿得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粉彩
就是很花哨

娇黄釉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粉彩瓷器是清代彩瓷中的大宗,无论是以“小清新”审美著称的雍正帝,还是“爱新觉罗·牛皮癣”乾隆帝,都曾下旨大量烧造粉彩瓷器。在博物馆里,各种粉彩瓷也非常多见。
但粉彩瓷并不都是粉色,器物表面也很光滑,没有粉。为什么要叫它“粉彩”呢?还是来看看它的制作过程吧。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器。釉上彩器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表面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将绘制好纹饰的瓷器再次入窑,用低温烧造而成。
与普通的釉上彩瓷器相比,粉彩瓷器在绘制纹饰之前要多经历一道工序:用含砷的白色颜料“玻璃白”涂在器物表面,之后再进行其他的上色操作。

清同治紫地粉彩花鸟纹盖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了这层“玻璃白”打底,器物上的纹饰就会显得格外粉嫩,颜色的浓淡过渡、明暗变化也格外细腻,因此得名“粉彩”。
青花瓷
可以有九种蓝色

清康熙青花山水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墨分五色”是书画鉴赏中常用的术语,指的是用水去调和墨的浓淡干湿,可以调出焦、浓、重、淡、清五种颜色的墨。
但如果你恰巧听到有人用这个词来赞美瓷器,也不要急着挑毛病。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中,的确有一种瓷器当得起“墨分五色”的赞美,那就是康熙时期的青花瓷。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采用国产的“翠毛蓝”钴料在胎体上绘画。同时,在绘画的时候,工匠们吸收了山水画中的一些透视画法,用青花色料的浓淡,体现山石树木的明暗向背。
烧成之后的青花器物,蓝色非常青翠、明快,赏心悦目。同时,青花的颜色也富有层次变化。
制作精美的康熙青花瓷,甚至可以在一件器物上出现九种深浅不同的蓝色。面对这种器物,“墨分五色”怕是有些不够用了。
炉钧釉
斑驳的颜色

北宋钧窑鼓式洗,上海博物馆藏
钧窑是瓷器“五大名窑”之一,以色彩丰富、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而著称。“炉钧釉”这个听起来有点像山寨钧窑的瓷器品种创烧于雍正年间,也的确是对钧窑器物的仿制。
炉钧釉器物上那斑驳交融的色彩,丝丝缕缕,虽然不能说学到了钧窑的精髓,但和钧窑器物还是有三分相似: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为什么炉钧釉不直接起名为“仿钧釉”呢?清代陶瓷著作《南窑笔记》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题:“炉均(钧)一种,乃炉中所烧。”因此,器物的名字前面带了个“炉”字。
陶瓷研究者们经过试验,更加明确了炉钧釉器物的烧造过程:
首先,用烧造普通瓷器的方法烧出器物的瓷胎;
之后,在瓷胎上施炉钧釉;
最后,将施了炉钧釉的器物放入温度较低的窑炉,进行二次烧造,让炉钧釉固化在器物表面。

清雍正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故宫博物院藏
烧成之后的炉钧釉器物,虽然比不上钧窑那样“夕阳紫翠忽成岚”般的瑰丽,但色彩斑驳,釉料厚重,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
如果有这些“中国色”彩妆,你期不期待?
恋恋国风
知微|华裳|雅意|琳琅|惊鸿
读者QQ群:694341000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46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