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66

余超颖┃四季如画——东柏峪村 -黎城老乡俱乐部 余超颖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黎城老乡俱乐部”,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我的老家就在这个村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东柏峪村东柏峪村位于县城西部,上遥镇东南,地处浊漳河北岸,坐落在五尖山脚下,距离县城约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南与北寺底相接,西与西柏峪紧邻


余超颖┃四季如画——东柏峪村 -黎城老乡俱乐部

余超颖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黎城老乡俱乐部”,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村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东柏峪村
东柏峪村位于县城西部,上遥镇东南,地处浊漳河北岸,坐落在五尖山脚下,距离县城约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南与北寺底相接,西与西柏峪紧邻,东临柏峪脑,西同西社村隔河相望,总面积2.71平方公里,耕地1298亩,现有181户,573人。村里的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小麦、蔬菜和外出务工为主。
这里的一年四季,风光各异、四季如画。春季,繁花竟绽,花簇似锦;夏季,百鸟跳跃,群鸟争鸣;秋天,五谷金黄,天蓝柿红;冬天,苍山峥嵘,虬枝傲骨。
图说东柏峪村
东柏峪村地处漳河谷地,漳河水清澈,常年不枯。土地肥沃,蓝天碧水,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盛产柿子、核桃等优质农副产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黎城先民最早生息的地方之一。早在远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柏峪村已经有人类居住。隋代开皇5年,黎城宝泰寺碑有记载,黎城柏峪村曾是炎帝“获嘉禾之地”。而黎城现存的隋代《重营九级浮图碑》有记载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

追忆历史今浊漳河北岸的柏峪村原名百谷村,古时“谷”与“峪”同音,正好与炎帝获嘉禾于百谷的传说吻合。唐开元庚年(730)“栗府君墓志铭”之碑,刻有“百谷村”。嘉庆癸亥年(1803)重修文庙碑记,始出现东、西栢峪村名,可见“百谷”一直延续到清朝才写作“柏峪”。同时在东栢峪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锄、石刀、铁鼎、灰瓦罐等文物,五尖山上有息身崖,山下有石柱洞,又叫炎王洞。均证实这里是炎帝获嘉禾之地。地处浊漳河流域的柏峪村历史悠久。这里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考证一:隋开皇五年《重营九级浮图碑》载:“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证明黎城柏峪是炎帝获嘉禾之地。附碑文摘录:
“......故率合乡人共造浮图九级镇此潞川在县之东南俯临大道旁冲黎国斜指潞川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值周并齐运像法沉沦旧塔崩颓......刈陵县政新乡......隋开皇五年岁次鹑尾与华川乡人李延寿及合乡群英感皇之恩追从之迹还与旧所重营九级浮图......欲述前迹还修故迹县临长路塔镇平川......”联系上下文,炎帝获嘉禾之地确指黎城。《重营九级浮图碑》系全国最早记载炎帝活动的一通石碑,现存于黎城县博物馆。
考证二:唐开元十八年《唐故栗府君墓志铭》载:“粤以大唐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十二月辛巳朔廿日庚子,合葬百谷村东北甲地之原,礼也。”该墓志铭碑七十年代出土于黎城县东柏峪村,现收藏于黎城博物馆,碑文中“百谷村”即今“柏峪村”,村里其它庙堂碑文也同样有记载。
可见,炎帝柏峪尝百谷的神奇传说,不仅仅是从众所周知的一些事件或者道理引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他确确实实是有历史根据的。
百谷渡口
浊漳河流经上遥全境,解放前沿河有西河底、上遥、东柏峪、北马、寺底、赵店渡口,其中东柏峪村渡口最大最久。据民国《黎城县志》载,1934年“修理义渡船126块银币。”抗战期间,为阻止日伪军过河,奉抗日政府命令:撤北马、寺底两渡口。东柏峪地处渡口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柏峪村在清朝之前称“百谷村”,所以又称此渡口为“百谷渡口”。这个渡口是当时本区域最大的渡口。当时浊漳河上没有桥梁,河两岸的百姓只能靠摆渡这一主要交通工具才能来往。本村的渡口是从明洪武年间,由李姓祖上从洪洞县搬迁到此开始摆渡。船房在河神庙东,因年代久远,现已坍塌。摆渡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到解放后才结束。如今看起来普通的河道,却在抗战时期留下了不朽的痕迹,为后人所铭记。

在抗战时期村里有地下党员与一班船工负责摆渡。当时有一群日军在黑狗队的带领下,由襄垣、潞城进犯黎城,当到达此渡口后,来势凶凶的敌人在河对岸架起机枪、迫击炮要求送他们过河。但当时河面上水大浪急,惊涛拍岸,狡猾的日寇怕翻船,便命令有几十个人的黑狗队先上船过河,等看到黑狗队安全过河后,日军好几十号人才大胆上船。连人带马,还有枪炮,加重了负荷,船已摇摇晃晃,日军兵命令加速前行。考虑到当时一大批我党我军的重要机关都在漳河岸边附近的村庄驻扎,鬼子一旦过去,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地下党员决定趁机来一场报复日军的好戏。当船行到河中心,老掌柜对同船的船工一个眼色,都便心知肚明。当他大喊一声:“河神爷上舵了,赶快跳水!”于是船工们一齐跳水,失去控制的大船,顷刻间被浪涛掀翻,还没等这伙日军反应过来,已全部将他们葬身河底。黑狗队被区干队全部俘虏,船工从水底逃到邻村寺底,安全脱险。后来船工们还受到了朱总司令和边区政府的表扬。百谷渡口还帮助八路军及当地抗日政府运送过许多重要的抗日物资因此此渡口一度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交通站,这无疑为支援抗战做出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造枪所
1940年,由于129师在太行山的迅速扩展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日益扩大,许多战士因为缺枪少炮,仅仅凭借笨拙的大刀、长矛抗击日寇,牺牲很大。东柏峪村地处五尖山脚下,山上树木茂盛,凭借这一天然屏障的隐蔽性,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迅速行动,在黎城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四区武委会主任张恩佐决定组织铁匠、木匠、油匠等民间艺人自造和修理枪支。一开始是由彭德旺牵头,组织了几个人在炎帝庙内设计制造,成立了造枪所。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工作,这些民间艺人多次失败、多次改进,终于试制成了第一支撇把手枪。在试枪中发生意外,子弹在枪中爆炸,彭德旺右眼被炸伤。后来,他们又改进了工艺,制成了一把可以使用的撇把手枪。彭德旺高兴地用布包好,连夜送到区公所——大寺村。董富彦区长夸赞不已,武委会主任张恩佐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后因形势变化此间为了躲避鬼子扫荡,四区造枪所由东柏峪炎帝庙搬迁到正社村南山沟和六洞村,没有受到大的损失。造枪所先后迁址,但造枪工作却没停止,四区造枪所成立三年多,强盛时期工人达到30多人,所造枪支、手榴弹、打造的大刀长矛不计其数,为黄崖洞兵工厂输送了大量弹药、配件,为当时抗日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爱我村
老男孩
这里不仅有秀美的山川,还有勤劳朴实的人民!
花蕊美丽的家乡我爱你!
好好爱自己
在外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家乡是最美的。
铃铛
只身在外,当有人问我,哥们老家那里,山西黎城,这一回答,心里感慨万千,离家好久,思乡之情,由然而生!家乡真的很美很亲!
《每日一村》征稿启事:
征稿目的:展示乡村魅力 鼓励各村供稿
征稿主题:传播乡村文化,展示最美山西,凝聚天下老乡。
征稿内容:历史渊源、村名来历、所属乡镇、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均收入、姓氏分布、村办产业、民俗习惯、节庆传统、传说故事、农业种植、名人成长、历史事件等。
征稿图片:标志性建筑、历史遗存、村民生活、田野趣味、街道布局等图片。
投稿方式:1.直接回复到本公众平台
2.投稿邮箱:1025160960@qq.com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70351
黎城老乡点下面
↓↓↓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51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