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原创?-世家风采 余超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虽然语意含贬,但也不否认他的成功之处确实,在四大名著中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个牛.B.闪闪的人而“草船借箭”则是他空手套白狼的最高成就虽然经典,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类似的故事,在书中早就出现过。请看资料——在“毛本”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号称“洁本”),第七回“袁绍磬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孙坚、孙策父子率部队攻击荆州太守刘表首先攻击驻扎在樊城的黄祖(刘表
余超颖“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原创?-世家风采
余超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罗贯中: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虽然语意含贬,但也不否认他的成功之处
确实,在四大名著中
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个牛.B.闪闪的人
而“草船借箭”则是他空手套白狼的最高成就
虽然经典,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类似的故事,在书中早就出现过。
请看资料——
在“毛本”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号称“洁本”),
第七回“袁绍磬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孙坚、孙策父子率部队攻击荆州太守刘表
首先攻击驻扎在樊城的黄祖(刘表部下)孙坚父子登舟渡江,杀奔樊城而去,当然,他们遭到了狙击手——
黄祖早就安排好了埋伏:
“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
瞬间给了孙坚一个下马威!看来,敌军的阻力还不小,就在这关键时刻,
孙坚想出了一个妙招:
(以下堪称简洁版的草船借箭,大家看好)
为了不损害原意,我按照小说原文摘录下来:
“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看到了、这一段也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影子?
如果再添加一些戏剧冲突的细节,
比如大雾弥漫、稻草人、立军令状…等等,
便能让这个故事更加动人、更有传奇性。
《三国演义》曾说诸葛亮是
“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
或许上文的战役已经被孔明牢牢记下,
也可能作者听说过太多类似故事、因此早已捻熟于心,
所以才能在赤壁鏖战中灵活运用。当然,也可能是孙坚的形象不够突出,
(此后不久他就遭到埋伏,被乱箭射死),
因此罗贯中并未在他的身上多费笔墨,
草船借箭的桥段就被安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而且辅之以栩栩如生的细节——
包括周瑜、鲁肃这两个配角的侧面烘托,
这才成就了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桥段!
(而实际上,即使是在同一部书中,
这一桥段早就被用过啦。)
与此类似,
《三国演义》中同样写到了无数次的“火攻”,
即便只统计诸葛亮的“作品”,
便有“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等等。
一方面,这些火攻各不相同,
反映了作者笔法的多样性,
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作者笔力的局限性,
就像《西游记》中循环往复的“九九八十一难”:
遇阻…打怪…继续西行…又遇到妖精……再接着打怪……
这是创作者的构思和生存之道,
也是创作这类大部头章回小说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
原创不易,多次想要放弃。麻烦大家点赞、关注…把好文章顶上去!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