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 陕西百所高校助推百县脱贫攻坚 关注-陕西师范大学 余超颖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创新:陕西省内百所高校,前所未有地站在了扶贫攻坚的最前沿——以各所高校的特长和优势,“一对一”结对帮扶省内有脱贫攻坚任务的近百个县(区、市)脱贫攻坚。地处西北的陕西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区、市)96个。其中深度贫困县11个、国贫县56个。与此同时,陕西却有着令人称羡的科教资源,省内高等院校多达百余所,重点高校云集,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将高校和贫困县‘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通过结对
余超颖┊ 陕西百所高校助推百县脱贫攻坚 关注-陕西师范大学
余超颖
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创新:陕西省内百所高校,前所未有地站在了扶贫攻坚的最前沿——以各所高校的特长和优势,“一对一”结对帮扶省内有脱贫攻坚任务的近百个县(区、市)脱贫攻坚。
地处西北的陕西省,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区、市)96个。其中深度贫困县11个、国贫县56个。与此同时,陕西却有着令人称羡的科教资源,省内高等院校多达百余所,重点高校云集,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将高校和贫困县‘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人才优势,通过结对帮扶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陕西省正在推进的一项创新性工程。”陕西省委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小龙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今年6月,在此前统筹安排全省72所高校结对帮扶省内56个贫困县的基础上,陕西及时扩大范围,调整为103所高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省内有脱贫攻坚任务的96个县(区、市),实现了全省高校帮扶有脱贫任务县的“全覆盖”,百所高校帮扶近百个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双百工程”名号正式叫响。
高校“智囊团”教育帮扶“全覆盖”
曹谢虎是国家级贫困县白水县的一名普通果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驻站专家的长期培训和指导下,曹谢虎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苹果状元”,不但创立了自己的苹果品牌、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还带动身边的群众一起脱贫。
西农科大在白水县实施的“苹果产业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中,20多位果树、植保、土肥等学科的专家随叫随到,入户服务。针对果农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示范园建设为突破口,“手把手”示范和推广间伐、改形、病虫防治等8项关键技术措施。2016年,白水县苹果产值一举突破32亿元,较2005年的5.25亿元增长了5倍多。
在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千阳县,西农科大苹果专家李丙智带领专家组常驻该县。1年中,他们在千阳的驻点时间超过280天。配合当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的探索,专家组牵线引进、指导多家农业公司在千阳发展新型嫁接的自根砧苹果3.2万亩,建立苗圃0.46万亩,面积占到全国60%以上,成为全国现代果业的发展样板。这被誉为“千阳模式”,在省内适宜区进行推广。
除了像李丙智这样的驻县专家,西农科大还有300多名专兼职科技推广人员长年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人均驻点工作时间120天以上,最多的达到320天。他们带着课题、项目,在驻点展开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扶贫模式,使高校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高度,及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出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李智军表示。
“8项支撑”精准锁定帮扶领域
“百校百面,每一所高校专业领域不同、优势资源各异。”在“双百工程”推进过程中,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发现:只有突出特色化、个性化,才能推动高校帮扶工作长效化、深入化,从而助力脱贫攻坚精准化、实质化。
从智力、教育、人才、信息,到技术、文化、民生、志愿,在实际的帮扶工作中,全省高校为受助贫困地区量身定制,逐步确立了8个方面的全方位支撑。
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的蒲城县,是陕西产粮第一大县,但农业现代化程度却不高。以信息与电子学科闻名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该县的对口帮扶高校。
很快,该校刘志镜教授科研团队与蒲城县政府部门合作,开发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惠农平台——“农掌门”农业专家在线系统。
“农掌门”依托杨凌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运用云计算和处理技术,聘请10位国家级、省级农业专家在线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农掌门”已有超过1万个注册用户,在线咨询、指导辅导超过12万人次,成为农民口中“最接地气”的涉农服务软件平台。
在宜君县,西安邮电大学展开了电商扶贫行动。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鸿组织专家团队,协助宜君县制定了符合当地县情的电商规划。目前,宜君县已建成1个县级运营中心,10个镇级服务所,126个村级服务站,开通微店130余家,网上交易额突破100万元,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日渐显现。
在洛南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帮助完善了发展规划和县城城市设计,在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开展特色小镇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在长武县,西安科技大学利用“煤矿防治水”技术,破解了这里煤矿生产中的透水难题,并利用先进景观设计理念,高标准规划了该县青龙山旅游项目,对农产品包装进行了优化提升;在镇安县,西安医学院以“村医培训工程”为载体,计划将乡村医生轮训一遍,助力“健康镇安”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03所高校已指导编制县镇村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4个、开展各类帮扶项目767项。
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1个月前,陕西中医药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在旬邑县揭牌成立。依托示范基地和陕西省中药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旬邑分中心,该校通过产学研对接,帮助旬邑县建成了100亩连翘种苗基地,以及沙棘、黄芩、板蓝根、倒卵叶五加、酸枣等中药种植基地。
今年,旬邑县长舌头村村民吕进锋家种植的连翘以5125.9元的价格,被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收购。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年,我们主要种植苞谷,一遇干旱产量就会减少。后来改种连翘,学校的制药厂负责收购,收益大大改观。”
目前,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旬邑扶贫产业示范园也正在建设。这项计划总投资3亿元的项目,将中药产业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融合,将与贫困户建立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预计带动5800余农户从事药材种植,其中贫困户3500余户,帮助他们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方面获得持久收入。
“特色产业扶贫”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助力扶贫的关注点。该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以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已指导陕南3市、陕甘宁革命老区,以及国内30余家企业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野生资源抚育。此外,陕西师范大学还研究制定规范化种植技术30余项,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培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亿元。
在富平县,西安工业大学依托陕西省轻合金工程研究中心,实施了“汽车轻量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积极打造汽车板块支柱产业。预计建成后,产值可达30多亿元。
9月以来,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发挥科教优势,联合唐宋耀州窑有限公司,研发19套日用瓷模具,每套模具生产10套产品,目前已接到30万左右的订单,市场认可度较高。
据了解,今年,一批由各高校支持建设结对帮扶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还将陆续启动。
以教育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帮扶中,通过“扶智、扶志”培育内生动力,也成为陕西高校帮助贫困区县“树立脱贫志向,增强脱贫能力”的重要思路。
今年6月23日,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在平利县挂牌成立。“这个以高校联袂地方党委政府成立的社区学院,开创了全国高校‘走出围墙办社会大学’的先例,也弥补了县域经济人才短板,为推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提供了借鉴。”董小龙评价。
在这个社区学院,西北大学先后组织了9期专题培训,培训面向社区工厂员工,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茶园栽培、茶叶加工等专题。接受培训的600余名学员中,贫困家庭人员就有500多人。
类似的教育帮扶已在陕西省内遍地开花。
根据南郑区实际需要,今年以来,陕西理工大学投入资金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训致富带头人”“一园、三季、多茶”茶产业发展等特色产业专题培训,以及竹编、中蜂养殖、养猪、养鸡、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等特色产业精准培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我国首个农民学历教育班,两年时间,招收百余名职业农民、村干部进入专科阶段学习。不仅如此,该校还先后在10个县(区)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累计培训1.9万人次,使省内农民在家门口就到轻松学到并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样职业农民培育方式,真正使‘培训’转变为‘培养’。”李智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这种“培养”,职业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由“单一实用技术”转向“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的学习,其自身定位也由农业现代化的“参与者”逐步向“主导者”转变。
通过“双百工程”,来自高校的科研、人才、文化等资源优势,日益转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高校的智慧和力量,将为全省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作用重要且长远。”陕西省委高教委副巡视员高巍说。
内容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记者:黄博 孙海华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