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603

余超颖“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3元辰-元辰文苑 余超颖夷陵评论||“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3元辰总第234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组稿:元辰刘艳编发:元辰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社科副研究员,湖北省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诗词学会、中国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夷陵区首届文化名人,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评论》等。元辰散文选《走马春风看夷陵》题记我是夷陵人。生在夷陵,长在夷陵,文革期间应征入伍,改革开放


余超颖“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3元辰-元辰文苑

余超颖
夷陵评论||“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
散文03元辰
总第234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
组稿:元辰刘艳编发:元辰

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社科副研究员,湖北省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诗词学会、中国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夷陵区首届文化名人,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评论》等。



元辰散文选《走马春风看夷陵》
题记
我是夷陵人。生在夷陵,长在夷陵,文革期间应征入伍,改革开放后转业回夷陵工作,历任县委宣传部副科长、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主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退休后居夷陵。
夷陵山水养育了我,我对夷陵一往情深。退休后,每年参加区老干局组织的参观学习和文联组织的笔会活动,对夷陵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变化了然于心。特集纳近三年走马春风看夷陵的部分稿件,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未了邓村缘
丙申二月春暖时,峡江新茶初开园。夷陵区作协和《三峡日报》文艺部组织的“春到茶乡”文学采风活动一行20来人,上邓村,下太平溪,进茶场,看茶博园,参观品茶,听介绍,议发展。一路春风,新茶飘香,确有“爱要大声喊出来”的感觉。
十年前邓村采风,也是春暖花开、新茶开园。当时曾任就业局局长的邓新礼任乡党委书记,带领我们看茶园、访茶户、采新茶、饮新茶。我写成散文《邓村喊春》。
我与茶乡结缘,始于1983年冬从县委宣传部抽调参加茶乡太平溪、邓村、三斗坪三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考察小组共三人,纪委副书记向德高为组长,我和物资局老任为组员。前后一个多月时间,逐个乡镇召开座谈会,和每一个机关干部交谈,征求每一个村和乡镇企业对配备乡镇领导班子的意见,最后和乡镇党委一起形成班子组成人员推荐名单。老干部以茶乡发展为重、主动让位、举荐一批年轻干部担当乡镇主要职务,青年干部积极为茶乡未来发展贡献心智,中年干部任劳任怨、发扬老干部精忠事业的情怀、支持青年干部担当重任,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这样深入的调查研究中,我对茶、对茶乡的发展、对从事茶叶生产的人有了深刻了解,产生了感情,从此爱上茶、茶乡和茶乡人。
同年,黄世堂主编《西陵佳话》,我写的散文便是《春露留仙峡州茶》。2008年,夷陵区政协文史委主编《夷陵国宝》,我写的篇目又是《邓村绿茶》。
邓村乡政府食堂后面有一篇茶园,为乡政府所有,由机关食堂管理,加工后作为机关招待用茶,也送一些春茶给县直机关尝鲜。1984—1986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每年收到党委书记郑魁昌托人送给我的茶叶。无功受禄,心实感动而有愧。其间我已品过龙井、普洱、铁观音、君山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各类名茶,深信邓村茶就內质而言绝对一流,不输任何名茶。
1986年我从华师干部中文专修科毕业,调任宜昌县委政研室副主任,第一桩任务是与县委办罗有成徒步调查太平溪、邓村多种经营状况。两周时间,我们在乡镇向导带领下,走村串户,了解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柑橘、茶叶经营状况,听取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意见,并将下放到户和坚持集体经营的收益状况做详细数据对比,形成一万多字的报告。来不及抄正,县委书记高秉琔便要去研究,对县委形成大规模开发全县荒山、兴办农业企业决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从1987年全县大规模开发宜林荒山、高标准建园、高效益兴办农业企业、推进农村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到1996年我由县委政研室主任调任劳动局长,数不清多少次带领本县政研室人员、陪同上级政研室人员、跟随县委、地(市)、省委书记到茶乡调研考察,带领友邻单位到茶乡买新茶。每到太平溪、邓村,心里都有回家的感觉。然而,这两个乡镇不是我的故乡,既没有家人,也没有亲戚。我的故乡在分乡,在这两个乡镇的东面。我却偏认他乡作故乡。
1999年就业局局长邓新礼上任邓村乡乡长,我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和组织部领导一起送他赴任。因为这层关系,邓村在我心里,更多一份亲近。
1983年以来,邓村、太平溪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村茶园已由当年不到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八万亩,产量和人平纯收入也翻若干倍。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更让我高兴。
我因了解茶乡而与茶结缘,几十年来爱上了饮茶和茶文化。尤其是退休十数年来,品茶是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搜茶文,读茶书,研茶道,日日为自己和老伴调茶。就一杯清茶或者花茶,临帖,弹琴,上网,写作,自然回想起自己与茶乡的未了情缘,想起在茶乡度过的那些时光,想起茶乡结识的朋友。而且,邓村人创办的肖氏茶叶工业园就在我家门口,三峡茶城也是我年年光顾的地方。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今后去茶乡会越来越少,但我与茶乡的情缘已经割舍不开,并且会越来越浓。
2016年3月28日宜昌寓所

艳滟官庄春风里
官庄艳滟,是说官庄山艳滟,水艳滟,人艳滟。
因山而艳丽,因水而艳丽,因人而艳丽,是官庄的特色。
因为艳丽,城区居民、远近游客,才一年四季自觉自愿到官庄来。
春天的官庄更是艳滟达到了极致。极目远望,天蓝云白,青山耸翠,绿水依依,花木喷香。这艳滟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不信,你伸手摸一摸,轻轻嗅一嗅,一股清香立即传到心里。
官庄森林覆盖面积常年保持在70%以上,空气里都是负氧离子。仅一个“绿”字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何况是百花吐艳的春天,春风和煦,艳阳高照,万木复苏,鸟语花香。
况且,官庄坐落在宜昌城郊西北,隶属夷陵区小溪塔街道,距城区中心20千米,经发展大道、东方大道、小鸦路至官庄旅游公路十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城郊花园村。
官庄的艳滟风姿随处可见。你看,粉墙黛瓦的民居和官庄集镇依偎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坐落在桃红李白菜花黄的春风里;一渠(东风渠)二库(官庄、袁家畈水库)三河波光滟滟,映照苍山碧树、白云黄花;尤其宜昌城区百万居民饮水保护中心官庄水库,周围十五平方公里杜绝任何污染,蓝天明镜,碧树环绕,清净可人;村内外连片八个柑桔场、四万多亩柑橘园,按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标准建设,观景台、采摘道、运输道、步行道纵横勾连,整洁美观;旅游交通建设全省村级第一,骑车有旅游骑行道,自驾有双向平展旅游道,城市公交直通各组;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的柑橘文化广场敞开胸怀,柑橘博物馆、村史馆、农产品展销中心、大戏台、金钟阁、沿河景观带、沿路景观带以及供人小憩的亭台园廊,依次排开,绵延全境。
还有四方八面慕名而来的游人组成一道更亮丽的风景。谈笑风生的红衣少女,搀扶而行的白发老人,兴高采烈的合家欢,热恋中的情人,悠然怡然的沿河钓者,每张笑脸都像一朵花,绽放在春风里,洋溢着内心的喜悦。
春风里的官庄,每一座山都是画,画出自然的伟力与人间奇迹;每一块田都是画,画出农家的勤劳和智慧;每一栋房都是画,画出小康之家的温馨与和美;每一个人都是画,画出生活的殷实与自信。春风里的官庄,只能用艳滟二字来形容。它无愧于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北绿色示范村、宜昌最美乡村的称号。
官庄艳滟春风里,艳美至极,清纯至极。可惜,我们的视力不足以把它的艳丽尽收眼底。目光被沿河沿路景观带吸引,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就逃出了视线;流连于村史馆内尚存祖辈余温的用具,现代村民的火热生活就淡出了关注;惊奇于官庄水库清澈见底的汪洋碧波,水库周围已经停止开采的铁矿、硅石矿等工业遗址以及为运矿而修建的铁路、火车站遗址就逃离了知觉;穿行于山头连山头的4万亩橘园,保存完好的人工林和自然林就落到了身后。而官庄的艳滟,官庄的大美,是自然和人力、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只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完整视野,才能体会到官庄艳滟、处处溢香的神韵。官庄人自己认为,最美官庄、商道官庄、水源官庄、橘乡官庄、文化官庄是官庄五大特色。而我这篇短文,无法讲清任何一个特色,只能皮毛式地勾勒其艳滟的灼约风姿而已。
如果进一步探触官庄的历史,则会发现,这是一块人才辈出、英雄崛起的土地。明清以前的历史虽然湮没难寻,但近现代走出过清末武举、清末广东兴宁知县、民国宜昌府议员、新中国宜昌行署专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官员、学者以及一批县团级、科局级党政军干部,商界、乡土、文化能人。尤其在抗日战争中,官庄惨遭日剧轰炸、清剿,村民奋起反抗,与抗日军队一起,与日军展开无数次阻击战、破袭战、拉锯战,击毙日军飞行员,歼灭日军数百人,最多一次消灭日军200多人,谱写了军民同仇敌忾反侵略的壮歌。
行走春风里,徜徉在历史里,官庄的艳滟风姿在心里感受得更为清晰。
2016年3月30 日记

听山读水品上洋
上洋的山,峻拔巍峨,位于横贯长江西陵峡南北石灰岩地带的中部,与东边的大王岩、西边的大刀岭遥遥相望,距宜昌主城区32公里。山脚东有黄柏河东支,山脚西是黄柏河西支。两河环抱,山水相依。可惜,山自多情水自流。处于夷陵中部石灰岩地区中段,地表水大都通过天坑和地下暗河流进山两边河里。地表缺水,是历史上有名的干旱缺水地区。贫困也如影相随。昔日歌谣所唱:“上洋上洋,一条枯岗,山上无树,地下无矿”。那是何等无奈啊。
因为贫穷,植被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容易陷入越贫山越空、山空人越贫的恶性循环。要致富,唯有依托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旅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服务,在乡村游中赢得机会。
上洋抓住这样的机遇,终于实现华丽转身。新世纪以来,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旅结合、生态保护、城乡综合发展思路的实施,在区政协机关的扶持下,加快扶贫攻坚和建设最美乡村的步伐,利用盛产樱桃的传统打造25里最美樱花谷,利用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山谷兴建三峡奇潭风景区,迎来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名符其实的宜昌后花园、休闲好去处、宜昌乡村游精品热点线路。尤其是被评为“魅力中国十强县区.夷陵最美乡村”之后,到上洋看樱花长廊、品三峡奇潭的络绎不绝。仅今年三月八日一天,就接待一万多人。
3月12日,“缤纷四季,乡约夷陵”宜昌作家采风团40多名作家走进上洋,和如织的游人一起,听山读水赏樱花品奇潭访农家,身临其境,体味上洋的变化和发展,感慨上洋人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建设的精神,赞叹夷陵区政协机关十四年如一日的真心扶贫。丽影伴樱花,欢歌共潭水,激情与流瀑同飞,诗思和春天同行,好不畅快!
我对上洋的了解,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上洋和西庄湾、黄花场同是分乡区的小公社。我初中的同班同学易行运就是西庄湾人。而我家在分乡区棠垭公社桃子园当队,与上洋隔黄柏河东支相望,同属夷陵中部石灰岩地带。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物类出产,完全相似。只是桃子园的山更陡,坪更少,田更小。我爱上洋,除跟它隔河相望,这里有我的同学、乡人、战友,更重要的是我自1982年转业,在近20年的工作中与上洋接下不解之缘。1983年“严打”,分乡袁家的女婿郭朝运任上洋公社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万胜带我在此巡视;1984年山洪暴发,我和张家场公社文化站长席祖明受救灾领导小组指派,背着相机徒步跋涉,从雾渡河经七里峡至黄花两河口,进上洋,下西北口,察看拍摄灾情;1986年至1996年的十一年间我任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主任,每年数次或随县委书记高秉琔、李德炳到上洋调研,或独自带队调研,和郭朝运、司文清、杜扬龙、杜支明等上洋历届书记交谊颇深;上洋还是县委书记高秉琔、李德炳的联系点和市劳动局局长孙明华的扶贫联系点,孙明华局长来时,县委书记不能陪同时,多半指定我陪同;1996年底我到县劳动局任职,头几年局里的扶贫村也在上洋乡内,没少和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这些经历和交往,哪怕时光已远,也难以忘却。2001年底提前退休后,来上洋少了,但对上洋的人物与变化仍牵挂在心,并不陌生。
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听上洋的山,不只是听巍峨的外形,挺拔的身姿,遍野的樱花,丰茂的林木,静静的呼吸——这些静下心来,容易感觉得到。如果对于山里的历史和生活一无所知,就听不到人生的脚步,粗重的喘息,心灵的颤动,时光的变化。我有幸与上洋结缘,与上洋人一起工作和生活,脉搏与上洋人更近。因而对于上洋的山有更贴近生活、更亲密无间的感受。
这次读上洋的水,读的是山上峡谷里潺潺的流水、飞瀑和奇潭之水,不是从前望着山脚的河水兴叹。在石灰地区,如果植被环境保护得不是特别好,很难看到地表水有这样的奇观,我对于石灰岩地区的缺水有切身体验。读到三峡奇潭这样一条溪流,瀑潭相连,水声潺潺,水雾迷空,樱花夹岸,古木参天,引起的感觉也不只是对水形水性美奂美轮的赞叹,而是心灵的直接融入和拥抱。那一刻,只想赤身裸体躺在水中,不说一句话,静静做一块水中的石头。
品味上洋,从樱花的前世今生,到三峡奇潭回旋的水响;从花田农庄的祥和温暖,到青山白云的悠闲,我的灵魂再一次得到洗礼。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往日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人生有幸,相逢是缘,上洋在我心底。
2017年3月18日

梦幻太平溪
多年以来,我无数次在她的土地上行走,在她的江面上来去,在老镇政府机关宿舍住宿,在农家火垅屋吃肉喝酒,和乡村干部共话发展,在橘园、茶园里劳动、调查,在江边柳树下和过往的居民聊天。曾和太平溪“九四”中学师生一起回忆1929年农历9月4日中共北乡区委书记杨继平领导九四暴动惨遭镇压、英勇牺牲的事迹;和太平镇党委一起回忆太平溪人、宜昌近代知名教育家张雨三小女张清华1938与李声簧、苏震组建中共宜昌特支,1939年任宜昌县委书记的中共宜昌党史;和老镇居民一起回忆鄂西保卫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司令陈诚在太平溪指挥抗战的史实;1983年考察太平溪镇领导班子组成方案时,前后一个多月,听取过几乎所有镇村干部、镇直机构负责人、企业代表对人员选拔、班子配备、发展思路的建议;1986至1996年在县委政研室工作的十一年间,更无数次陪同县委领导和省市政研室人员、单独或带队前来调查研究;1996至2001年任劳动和社会班长局长时,太平溪劳管站一直是系统先进单位,没少来总结经验,并和镇政府联络沟通;退休之后还和就业培训中心一起来为创业培训班授课,和文友一起来参加文联组织的笔会,探访茶博谷、盘古庙、望家祠堂,并和老年书协的同好一起为望家祠堂书联。
长时间零距离接触,是块石头也捂暖了,是个谜语也猜透了,对太平溪的印象应该十分清晰、了然于心。实际上她像一位妖娆待嫁的新娘,像首听不完的歌,像幅看不尽的画,神秘面纱在我的头脑里始终没有揭开。我对她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只感到山水苍远,夕照迷朦,船舸交错,神韵悠长,如梦如幻,萦绕于心,却难用一句话说出。
她神美莫测,妖娆百变。我向往,她却坐在三峡大坝库首的山水云端;我搜寻,她却隐匿在古村坪盘古庙的遗址后、伍厢庙社区伍子胥后人繁衍至今的故事里、高峡大道望家祠堂鼎盛的烟火中;我追赶,她时而在春歌流溢的茶博谷、云雾缭绕的青岭山,时而在苍烟夕照的小溪口夏橙园,时而在覃家沱、黄土包两处周代文化遗址;她有金色的橙乡、银色的大坝、红色的热土、蓝色的平湖、绿色的茶园,又是高峡平湖第一镇、黄金水道的综合港、水上茶乡、康养福地。任何一个方面,都足以让人神魂颠倒、朝思暮想。
朝思暮想中,我把古镇的那幅风景写了入短篇小说《杀手眼前那一抹血红》和《1946年的柳石镇》,后者被张永久在网上发现,选发于《三峡文学》。我以为那样的故事适合发生在太平溪、应该发生在太平溪。太平溪的神秘和美丽本是文学生长的沃土,只有文学笔触才能刻划其动人妖娆于万一。
论以文字传递太平溪的神韵,首推本土作家杜鸿。他老家就在古镇的一条巷子里,在这里度过中学时代,成年后每年带妻儿回家看望父母。《怀想三峡》这部文化乡思大散文中专述太平溪的有:《水下记忆:小镇太平溪》中的《废墟》《记忆》(后改为《太平溪》,与《乐天溪》、《南津关》一起冠名《记忆中的三个小地方》,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主编的《21世纪散文年选:2010年散文》),《石板街、红板壁屋》,《记忆中的水下世界》,《银杏坨:来自天堂的钟声》,《峡江行船:一首音乐的诗》,《黑岩子:苍凉的古寨》等等篇什,无不倾注浓浓的乡愁与挚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琵琶弦上说》,直接取材于1929年发生在西陵峡谷里邓村、太平溪、三斗坪和莲沱一带的峡江赤卫队“九四暴动”,更满载太平溪给予他的文学情思和他对故土的深深执念。他的《石牌保卫战》当然也写到太平溪,甚至其他如长篇《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黛瓦园》、中篇《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也能读出太平溪的影子。难怪周功绪在《刻上坛子岭的记忆》中,专列一节叙述这个太平溪人的文学业绩。
当然承载太平溪神韵和精神的,还有积存丰富的民间艺术,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舞蹈,地花鼓,她是湖北省首个“民间舞蹈之乡”;还有刻入时代记忆的九四精神与移民精神;还有各级新闻机构连绵不断的图文报道;还有三峡坝头库首第一镇日新月息的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农旅结合项目和移民工业园区安置项目;还有历史悠久的特物产柑橘、茶叶、三峡艾叶……
太平溪在我心中永远如梦如幻,看不完,说不尽,缤纷四季,妖娆艳丽,楚楚动人。真想略知一二,还得迈动脚步,深入实地,追赶她的节奏和韵律,与她零距离亲密接触。
2018年3月28日

西塞国畅想
西塞国矮人国的传说,西塞国十多万亩原始林和人工林,西塞国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夏季凉风习习、冬季白雪皑皑的气候,西塞国古兵寨遗址以及民防故事,西塞国保存完好的多品类乡村文化风情,西塞国丰富的石墨、磷矿资源,西塞国的矿山工业旅游、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乡村风情旅游的转型构想和项目策划,西塞国作为宜昌市饮水发源地的地理位置,构成高山明珠樟村坪现代化采矿业与原始森林、民俗风情并存的多声部大合唱。凡是到过西塞国的人,谁不为之激动,谁不为之浮想联翩!
这是一个最适宜整体策划包装、开发建设之后,向世界旅游者推荐的高山旅游地。且不说樟村坪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家建设部、地矿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高山明珠”先进镇;西塞国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已经由夷陵区城投公司和樟村坪镇合资开发,成为国家三A级景区;镇内水利公路村村相连,所有景点几乎都已畅达,乡村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去年不少农户旅游收入就达几万、几十万元;更主要的是,西塞国区域内旅游资源整体性强,矿山工业游、国家森林公园游、高山乡村民俗风情游三大板块便于捆绑包装,又各有差异,适宜不同兴趣的旅游人群。要做的工作是如何讲好西塞国的矿山文化、森林文化、乡村文化故事,使域内所有项目、所有农户以致城镇机关单位、门店街市都加入到故事中来,把既有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转换成可以与游客交互的旅游产品,既具有国际高端旅游产品的品质、气度,又保留着西塞国自身的鲜明特色。当然,在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条件和文化包装之间,得先考量故事的讲述性、参与性是否具有世界级旅游产品的品质,然后再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改善交通条件。
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这次镇委、镇政府组织市区两级作家采风才有的。可以说是多年夙愿,只是因为本次采风变得更为强烈。1982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下乡采访调查的第一个乡镇是樟村坪。1986年县委政研室成立,我到县委政研室工作,县委开展山地开发和矿山开发研究,我无数次跟随县委领导到樟村坪、殷家坪开展调查研究。1989年全县山地开发、矿山开发工作会就是在樟村坪镇召开的。我在政研室主编的《西陵通讯》不止一次报道过西塞国的旅游文化资源。1996年我调任宜昌县劳动局局长,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事故处理,劳动局长必须到场,更是没少和企业打交道。2001年提前退休后,区作协在樟村坪组织的几次笔会我都参加了,不止一次聆听镇委、镇政府关于发展西塞国旅游产业的设想与进展。西塞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不仅是樟村坪人的情结,也是我这样一个外乡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把西塞国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畅想变为现实,单靠耿耿于怀的情结和热情不行,必须靠一流的建设人才,懂得项目的创意、规划、营销、管理。精光的脑袋、严谨的科学态度、驾驭全局的掌控能力,是转型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家的大政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整村坪镇干部群众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开拓进取精神,是推动转型的原动力。整村坪镇已处在“风正一帆悬”的窗口时期,机遇绝佳。我相信,各级都会抓住这个绝佳时期,支持和推动樟村坪镇的转型发展。
这次采风,我们参观了西塞国国家森林公园、店子河村消夏民俗山庄、羊角山村即将开幕的第二届樟村坪镇民俗风情游活动现场、黄家台村三秀村落及九道锁、肖家河自然风光、三宁矿业集团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环保无污染磷矿、自动关闭磷酸项目转型发展的柳树沟磷矿,激动连着激动,感慨连着感慨。曾经创造加速发展奇迹的樟村坪镇,在转型发展中,再一次勇立潮头,谋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整体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新征程。采风结束,而我还浸沉在整体策划包装建设西塞国大景区的畅想之中。
2018年6月6日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617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