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01

余超颖“雪魄冰姿”玉簪花:长在佳人翠髻傍-诗意花城生活圈 余超颖玉簪花,极似古代用于固定和装饰头发的玉簪,并因此而得名。且其花色洁白如玉,芳香怡人,又可做头饰,自然深受古代女性喜爱,被称为“闺阁中必需之物”。明 沈周《花下睡鹅图》“玉搔头”:玉簪花之名始此中国历来有十二月令花和花神之说。因地域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这十二月令花与花神,便有了若干个不同版本,其中月令花的差异更大。以七月为例,玉簪、蜀葵、兰花、凤仙、鸡冠等均曾被视为当令之花,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七月的当令花,以


余超颖“雪魄冰姿”玉簪花:长在佳人翠髻傍-诗意花城生活圈

余超颖玉簪花,
极似古代用于固定和装饰头发的玉簪,
并因此而得名。
且其花色洁白如玉,
芳香怡人,又可做头饰,
自然深受古代女性喜爱,
被称为“闺阁中必需之物”。

明 沈周《花下睡鹅图》
“玉搔头”:
玉簪花之名始此
中国历来有十二月令花和花神之说。因地域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这十二月令花与花神,便有了若干个不同版本,其中月令花的差异更大。以七月为例,玉簪、蜀葵、兰花、凤仙、鸡冠等均曾被视为当令之花,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七月的当令花,以蜀葵、玉簪的认同度较高。窃以为,以玉簪为七月当令花更合适,因七月花神为李夫人已无异议,而李夫人与玉簪的关系更紧密,且玉簪的得名也来自李夫人的传说。

明 徐渭《玉簪花》
七月的花神李夫人,就是传说中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卷二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玉价本来就不菲,汉武帝突感头痒,顺手拔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竟引起宫女纷纷仿效,成了时尚,使长安的玉价急涨。汉武帝的这一偶尔之举,不仅拉动了玉的消费,还产生了两个效应:一是玉簪从此得了个“玉搔头”的别名;二是花中也有了“玉簪”之名。
据《群芳谱》记载:“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人皆效之,玉簪花之名始此。”但如此解释玉簪花的得名,似乎有点语焉不详,因果关系也不对。汉武帝取玉簪搔头,应说“玉搔头之名始此”才对,不能说“玉簪花之名始此”。
玉簪在汉代之前就有,如果用“玉簪”给花命名,也不用等到汉代。想必《西京杂记》里还隐藏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群芳谱》才说“玉簪花之名始此”。
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
让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推测:
当时宫人仿效李夫人用玉簪做发饰,造成玉价大涨,其结果便是使很多人消费不起。但爱美的宫女又要赶时尚,怎么办呢?此时宫中正好长着一丛丛极像玉簪的白花,宫女们眼前一亮,便把它摘下来插在髻上,远远看上去,竟和真的玉簪一样!于是,宫女们便美其名为“玉簪”或“玉搔头”。
嫦娥云鬓玉簪斜,
落地飘然化作花。
玉簪花和玉簪究竟有多像?见过这种花的人,肯定心中有数。没见过的人,不妨到网上搜索对比一下。
对玉簪花的外形,《群芳谱》的记载是:“六、七月丛中抽一茎,茎上有细叶十余,每叶出花一朵,长二、三寸,本小末大。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可见玉簪的花骨朵确实和玉簪一模一样。
正如清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所说:“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对于玉簪花与玉簪的形似,郑修也有诗咏道:“玉色瓷盘绿柄深,夜凉移向小窗阴。儿童莫讶心难展,未展心时正似簪。”描写颇为形象生动。

清 赵之谦《玉簪海棠》
古人认为,名花乃天地灵秀之所钟,不仅有姿容之美,还有内在的神韵。玉簪花以形取名,色美如玉形似簪,其姿容之美已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还须给它注入花魂。
于是,人们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了,说玉簪花来源于西王母在瑶池宴请众仙时,一位仙女喝醉了,在回去的路上不慎遗落了玉簪,玉簪堕地后就化作了人间的玉簪花。此传说在宋代已广为流传。黄庭坚有诗曰:“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王安石也有咏玉簪诗云:“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
有人还说,遗落玉簪到人间的仙子就是嫦娥。如宋人吴震斋有诗云:“素娥昔日宴仙家,醉里从她宝髻斜。遣下玉簪无觅处,如今化作一枝花。”清人梁清芬也有诗曰:“嫦娥云鬓玉簪斜,落地飘然化作花。犹带九天仙子气,清香冉冉透窗纱。”
雪魄冰姿俗不侵,
阿谁移植小窗阴。
作为七月的当令花,
玉簪不仅被赋予了不凡的来历和仙女之魂,
还因其花开在夏秋之间,
又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神骨”。
早在唐代,诗人罗隐就形容玉簪花为“雪魄冰姿”,其《玉簪》诗云:“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罗隐是一代才子,却屡试不第。他不愿攀附权贵以求晋身之阶。写作此诗的目的,是表明自己的操守有如“雪魄冰姿”的玉簪花。

齐白石《玉簪花》
元末明初文学家瞿佑有《玉簪花》诗云:“白露初凝气候凉,花神献宝助新妆。移来银色三千界,压尽金钗十二行。秋水为神冰是骨,龙涎作炷麝传香。不须石上忧磨折,长在佳人翠髻傍。”此诗突出了玉簪花“秋水为神冰是骨”的神韵,形容其幽香有如龙涎麝香,乃是花神献给人间的宝物。
这首诗深得齐白石喜爱,他曾专门绘《玉簪花》立轴一幅,画上就以此诗为题。为了配合诗意,在这幅作品中,齐白石弃用艳丽的颜色,而是用纯水墨写出,从而表现出玉簪花高雅的神韵。
古代的玉簪花绘画作品,在明代以前极少见,现在能见到的,多为明清以后的作品。明代大画家沈周兼工山水、花鸟,曾绘《花下睡鹅图》。此图绘坡上一奇石高耸,前有玉簪花一丛,花下有鹅一只,缩颈半闭其目,似在睡梦中,憨态可掬。画上有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磊落东阳笔下姿,风流崔白未成诗。鹅群本是王家帖,传过羲之又献之。”此画虽以画鹅为主,但玉簪花的出现,也颇有开创性意义。
比沈周晚出近百年的明代另一大画家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他用大写意手法所绘的《玉簪花》,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难怪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愿为其研磨。画上有笔迹苍劲的自题诗一首:“老人一扫秋园卉,六片尖尖云色流。用尽邢州砂万斛,未便琢出此搔头。”从题画诗可知,这幅画是徐渭晚年之作。

张大千《玉簪花》
近现代画家中,张大千、齐白石、李苦禅等人均喜以玉簪花为题材作画。其中张大千对玉簪花更是青眼有加,他在年轻时已画过不少《玉簪花图》,到晚年仍有不少此类作品问世,且多有题画诗。其中有自题诗,有引用古人诗,也有改古人诗的。如“妆成新向池边照,只恐搔头落水中”,是改明人李东阳诗“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秋萧索,灯火新凉帘幕,翠被不禁临晓薄,南楼闻画角。想见玉壶冰萼,一夜西风开却,梦觉乌啼残月落,幽香无处着”,是引自金代文人黄庭筠的一首词《谒金门》。

编辑:天天天蓝
图片源自网络
最贴近你的广州生活圈
主张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出品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
扫一扫关注吧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66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