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83

余超颖“风水宝地”上建起的王家大屋:一部藏在深山里的神秘红色史书-好好学习与天天向党 余超颖 每到一个红色景点,尤其是影响中国革命和前途命运的地方,总会让我流连忘返,喜欢和探寻其特殊之处,生怕遗漏什么,过后还念念不忘。因为这样的地方,有的似乎是机缘巧合,有的则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让世人景仰和赞颂。走进王家大屋,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这个大屋藏在山壑纵横的江西芦溪县杂溪村龙上烟包山山腰,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好是气派。是谁在这远离都市的深山里建此大屋呢?又是怎样与红色革命关


余超颖“风水宝地”上建起的王家大屋:一部藏在深山里的神秘红色史书-好好学习与天天向党

余超颖

每到一个红色景点,尤其是影响中国革命和前途命运的地方,总会让我流连忘返,喜欢和探寻其特殊之处,生怕遗漏什么,过后还念念不忘。因为这样的地方,有的似乎是机缘巧合,有的则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让世人景仰和赞颂。
走进王家大屋,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这个大屋藏在山壑纵横的江西芦溪县杂溪村龙上烟包山山腰,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好是气派。是谁在这远离都市的深山里建此大屋呢?又是怎样与红色革命关联上的呢?在杂溪村村支书罗庆辉的讲解中,谜团渐渐解开……
1
时光倒回至1886年,从广州梅州迁徙至杂溪村的王複华,意外得到祖上传下的乌金而发了大财。于是,他想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或百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影响力都不会消失。一天,稍懂风水的他来到了村里烟包山的山腰,地名就是龙上之地,左瞧,右看,发现此处视野开阔,两边群山绵延,斜对面是玉皇山上的玉皇庙,山下是白练似的溪水,正是建祖屋的好地方。
自己意外的发现,竟是寻到了风水宝地。趁热打铁,王複华又请来了智囊谋士,帮他谋划建房之事,精心绘制了图纸。后又请来了著名的工匠,前后花去近6年的时间,兴建了一栋在当时闻名萍(乡)、莲(花)、安(福)的大型四合院民居建筑,即王家大屋。大屋采用硬山顶穿计式带风火墙砖瓦结构,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正屋28间,上下两层,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门楼更是做工别致,一副8.1尺花岗石门架上,镌刻着刚劲有力的正楷朱红大字对联,上联:月明松下簾栊静,下联:日出云中鸡犬喧,横批:太原第。门楼则采用红漆柏木廊柱做支撑,用棕色琉璃交盖着,非同凡响,好不气派!阶檐、大坪均铺垫方形麻条石,大约有360多平方米。新房竣工后,王複华择个黄道吉日乔迁,大摆筵席,张灯结彩,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酒席摆了90多桌,当时在毗邻三县传为美谈。
2
时隔41年后的秋天,王家大屋迎来贵人——毛泽东。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边打边走,来到了芦溪县边陲之地——杂溪村。
部队进至杂溪村时,天下起大雨。村子依山上下零落居住着十多户人家,村民们听说要过兵了,全逃进了深山里,几乎家家都铁将军把门。起义军进村后,站在泥泞的山路上,浑身浇透,饥寒交迫,急着想喝上口热水,找个避雨宿营之地。可军纪如铁,锁门的百姓家是不能进的。夜色渐渐笼罩下来,在这样陌生的深山雨夜,没地方宿营休息和补充,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结果是不可想象的。这时,部队发现烟包山山腰的王家大屋亮着灯光,就试着敲门去问问,看看主人是否能收留队伍住一晚。
王複华已过世多年,儿子王子泉为守护祖屋,他和家人都未躲起来。但他不知路过是啥队伍,生怕土匪兵痞来打劫,便紧闭院门。当他听说敲门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加上这些军人说话和气,军容严整,不像白军蛮横无理,而且站在雨中也不强行闯门,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便冒着有可能杀头的危险,同意了部队在他家“打坐”(休息)一夜。
3
疲惫不堪的队伍进驻大屋后,王家立马热心地腾出20多间房子,在走廊、过道和杂屋里迅速搭好地铺,四处生起了木炭火盆,让官兵烘干军衣。大屋里红彤彤的火苗闪烁,官兵身上很快有了热气,人也精神多了。一些官兵主动为王家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王家大屋呈现出了久违的热闹和喜气。王子泉更是喜不自禁,吩咐家人杀猪宰羊,大甑蒸饭,抬出十几张八仙桌,像平时摆酒设宴一样,倾心款待起义军,还为伤病员换药,清理伤口。
部队开饭间隙,王子泉发现,一个身材魁梧高大,留着长长的头发,上穿刚过膝的蓝布半大褂子,下穿蓝色粗布裤子的人,几次叫他去吃饭都未去——这人便是前委书记毛泽东。王子泉其时一点也不知道,正是眼前的这个大贵人,22年后推翻了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属于人民的新中国;他当晚的热心相助,正合父亲之意,真正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大事,且流芳千古。

毛泽东点着烟围着天井不停地踱步。面对绵绵的秋雨,他忧心忡忡,根本吃不下饭,脸上还挂着疲惫、焦虑的表情,思绪更是不停地翻腾。上个月底,34岁的他告别爱妻杨开慧,这也成了与妻最后的诀别。在弟弟毛泽民的护送下,他来到萍乡安源张家湾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事宜,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设计制作了绣有镰刀铁锤标志的军旗,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自己建立的第一支革命队伍。谁知因敌强我弱,起义失败了,他力挽狂澜,果断在文家市转兵,率领剩下的1500多人的队伍,向反动势力薄弱的赣西山区转移。当天在山口岩一仗,又损失了500多人,还阵亡了自己所倚重的总指挥卢德铭,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一些官兵由悲观失望情绪导致逃离部队的行为。眼下部队只剩下八九百人了,军需辎重丧失殆尽,伤员无处安置,今夜幸好有王家收留,真不知下步该如何走,去哪里落脚?
4
突然一道闪电像利剑划破天幕,照亮了整个山村,照亮了天井,更让毛泽东眼睛一亮,他不由想起今年1月自己在考察醴陵农民运动期间,认识的一个叫王佐的莲花青年党员,于是萌生了找到他的念头。可是在这莽莽群山中到哪去找他呢?
这时毛泽东发现了一直打量他的房主王子泉,便主动迎上去边致谢,边向他打听王佐其人。真是天遂人愿,因王佐的母亲也是客家人,加上又与他们是同姓,王子泉与王佐早就相识,关系也不错。这意外的收获,让毛泽东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来。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王子泉连夜派人打着火把,在两个起义军士兵的陪护下,冒雨翻山越岭去莲花高滩找王佐。第二天清晨,王佐获知起义军已开拔到杂溪,便急忙赶来,在王家大屋见到毛泽东,他建议部队先到莲花去,打下县城再说。
5
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南斗,早在5年前他就是井冈山和莲花一带有名的农民武装领导人。在王家大屋休息一晚的起义军恢复了元气,精神百倍地翻过玉皇山山坳,不费一枪一弹,就开到了王佐的家乡——莲花县高滩村,并迅速占领制高点。隔天,起义军轻取了莲花县城。在县城“宾兴馆”里,毛泽东接到江西省委的来信后,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引兵上井冈。此举,使他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把武装力量带到乡村区域的党内“第一人”,揭开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的伟大序幕。这是开拓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战略决策,为革命战略的转移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90年过去了,百余年的王家大屋依然大气磅礴地矗立在烟包山腰,犹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任凭花开花落,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日出日落,兀自静卧山腰,沉默不语,从不居功自傲。
走进王家大屋,犹如走进一部藏在深山里神秘的红色史书,正等着人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正屋前昔日高大的门楼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中倒塌,但对联仍完好保存在院墙下,院子里的方形麻石多已破裂或被泥土掩埋,但该屋外墙上还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革命宣传标语:“白军兄弟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打工农;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工农兵解放万岁”。在左右厢房墙壁上,还保存着官兵用来挂步枪的50多个竹钉。正门上的鎏金雕花、3个天井、28间房间和楼层的木板均保存完好。如今里面还住着王家的后人,日夜守护着这幢祖屋,守护着大屋昔日辉煌的历史。
6
王家大屋左边有两口井,当年起义军官兵在此挑水饮水,走时每人还带走一壶井里的清泉。如今泉水从石缝中依然汩汩涌出,发出啪啪声响,流入下面的这两口井里。井里清澈见底,被王家人称为“红军井”,还请人在石头上刻下这3个红色大字。
据王家的后人介绍,这么多人在王家大屋吃住一晚,毛泽东率部队离开时,甚是感激,可又拿不出什么东西作补偿,只好亲笔给王家打了一张借条。谁知在后来白军多次疯狂的搜查中不幸被撕毁了,成了他们家一大遗憾;解放前王家曾将房子租了一边给村里的李家,大跃进那年又花1200元钱赎了回来,保存了完整的祖业。
梳理秋收起义历史,可以说杂溪村是迈出低谷的开始,而王家大屋就是走岀低谷的起点。当年正是王家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雨夜收留了这支看似弱小的队伍,倾尽全力款待官兵,还热心牵线搭桥,让起义军找到方向,坚定信念,为这支队伍重振雄风,逐步走向井冈、走向瑞金、走向延安、走向中南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藏在这深山里的王家大屋,我们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其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66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