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88

余超颖“路痴有没有救”?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开卷有益kjyy 余超颖蓝字性别差异小于个体差异别再说女性天生路痴了!本报记者 崔 爽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说法,并且惯以开车为例:女司机常找不着路、看不懂导航地图、告知其路线还能走丢,而男人则仿佛天生自带定位光环,穿街走巷出入自如。然而,气壮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吗?“小伙逃出传销窝暴走1300公里,靠路牌和太阳认路。”前段时间,一则以此为题的新闻走红网络。报道称,一个叫小谢的年轻小伙子花了两个月时间,徒步1300多公


余超颖“路痴有没有救”?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开卷有益kjyy

余超颖蓝字
性别差异小于个体差异
别再说女性天生路痴了!
本报记者 崔 爽

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说法,并且惯以开车为例:女司机常找不着路、看不懂导航地图、告知其路线还能走丢,而男人则仿佛天生自带定位光环,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气壮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吗?
“小伙逃出传销窝暴走1300公里,靠路牌和太阳认路。”前段时间,一则以此为题的新闻走红网络。报道称,一个叫小谢的年轻小伙子花了两个月时间,徒步1300多公里,从广州走到了重庆。一路上,他既没有地图也没有手机导航,就靠太阳和路牌辨认方向,完成这一现实版“荒野生存”。
除了赞美小伙子“弃暗投明”的壮举,这则新闻也实实在在地又让男同胞们自豪了一把——看看我们能从广州走到重庆,你们女生呢,常年跟不认路连在一起……
的确,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说法,并且惯以开车为例:女司机常找不着路、看不懂导航地图、告知其路线还能走丢,而男人则仿佛天生自带定位光环,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气壮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吗?
人类为什么会认路
身体内“自带导航”竟是真的
在讨论男女认路能力是否有别之前,先要来说说人类为什么会认路?
早在1967年,在伦敦大学学院做博士后的约翰·奥基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为什么能找到回家的路,我为什么能知道我在哪?在这串问号的引导下,他研究发现,当小鼠处在某个特定位置时,其海马体中某区的神经元细胞群会被激活。5年之后,还是奥基夫确认了自己之前在海马体里发现的神经元细胞与位置认知相关,这些细胞被叫做“位置细胞”。
上世纪90年代,曾在奥基夫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发现,激活小鼠位置细胞的信号来自小鼠的内嗅皮层。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莫索尔夫妇在内嗅皮层中发现了“网格细胞”,也就是小鼠的GPS定位系统。但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人是否以同样的方式认路。
时间来到2013年8月,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约书亚·雅各布斯研究确定网格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四处闲逛的时候,存在于大脑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一直默默地帮我们定立坐标。
凭借在“发现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奥基夫和莫索尔夫妇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大脑自带的这个GPS系统里,内嗅皮层中的网格细胞为我们勾勒了有具体坐标的地图,海马体里的位置细胞则告诉我们身在哪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亮教授说。
为啥你灵我不灵
与基因和后天环境训练相关
生活中确实有女生方向感特别差、男生方向感特别好的例子,但是男弱女强的情况也绝不少见。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会有“路精”和“路痴”的差别?
作为一种民间说法,方向感这个词涉及方向识别、空间知觉、坐标系转换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受到基因影响,更与后天环境和训练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弢教授详细解释了这3种能力:“方向识别相当于确定‘你’的位置和当前运动方向,好比我们在商场里看平面地图时标识‘你’的那个带箭头的小红点;空间知觉相当于地图,就是外部空间各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坐标系转换相当于‘你’如何旋转地图使得它与你的当前运动方向相匹配。”他举了用地图找路的例子:“一般我们先确定自己面朝哪站着,找几个标志物,然后拿出地图找对应的标志物在哪里,找到后旋转地图让它与我们面朝的方向一致,最后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该怎么走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人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也存在天生差异,某些阿尔茨海默症高风险基因携带者的方向感表现就要差于非风险基因携带者。
“方向感不好是空间认知加工有问题,人对距离有不同的感知,有人的感知较准确,有人的感知偏差较大。转换有问题、细胞有问题、客体编码有问题、本体编码有问题、客体坐标系转向本体坐标系有问题,以上所有可能都会导致方向感不好,不能一概而论。”王亮说。
女不如男不存在
同性个体差异远大于异性平均差异
单个男女可能在方向感上各有输赢,但会不会从概率上说女性普遍方向感都不如男性呢?台湾心理学家洪兰曾指出统计数据显示,男女性在视觉空间能力、心理旋转能力、空间旋转能力方面有差异。这在很长时间都被看作认路能力女不如男的证据。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强调:“统计上有差异不代表生理上有差异。”他直言,男女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女性大脑和男性大脑的确存在差异,但同性之间的个体差异远大于异性间的平均差异。”
据魏坤琳介绍,不同的人对空间线索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人很清楚空间中的定位,东南西北辨得很清,会使用比如“往北走200米再往西走100米”这样的方向加距离的表述;有些人则更偏爱标志性地点,比如“向前一直走,看到路口的麦当劳就右转”。而男性和女性在认路的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男性空间旋转能力强一些,更喜欢绝对方位,女性相对弱一点,就善于用地标等线索。“与其强调性别差异,不如强调个体差异。”
他以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效应”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天天说女生开车不行,方向感不好,结果吓得女孩真开不好了。这种简单二分法在科学上没有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也很不可取。”
相关链接
哪些方法可以救“路痴”
对于“路痴有没有救”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无一例外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可通过神经调控的方法,进行精确度的加工,调节大脑的神经活动。功能神经外科也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深部脑刺激手术。此外,生活中的认知训练也有帮助,毕竟是空间认知功能的下降,掌握特定技巧是可以提高的。”王亮介绍。
而对更普遍的社会大众来说,张弢给出的建议更加生活化:“对东西南北和上下的认知都是训练出来的。有人把猫养在一个全部都是竖条纹的环境里,养到一定程度突然换成横条纹,猫站都站不住,它直接躺下了。”所以说,后天的经验和训练非常重要,“人的潜能很大,先天不认路,可以试试在虚拟环境下反复走迷宫,转着玩儿,猴子都能训出来,人更能训出来。”张弢笑言。
魏坤琳则讲述了自己“训练”6岁女儿的办法:“给她一张地图,拿上指南针,带她去公园‘寻宝’。过程中她可以把地图和实际场景做比对、做匹配,把平面跟立体结合起来。她会看到各种标志物,内部坐标系来回映射。”
“对于不认路的人,可以告诉他一些辨认方向的秘诀,比如哪些线索可以用,哪些线索还没用到。这种办法可以应用在大多数人身上。”魏坤琳说。
来源:科技日报
挂历的那些年 那些事
20多年间从火爆转为沉寂 美女挂历专业摄影人谈时尚与争议

 挂历,曾经是家里必备的生活用品,是提升家里环境的重要装饰品,更是新年来临之际的送礼佳品。又到了年底,人们延续着各种各样的或是传统或是新潮的辞旧迎新方式,唯独曾经风靡一时的挂历依然被遗忘。从热捧到冷场,挂历只用了20多年就从“时尚”转为“怀旧”。
挂历·物
挂历小店
9成主顾都是老年人
西黄城根北街,来往匆匆的人们很少会注意到路西侧的一个小门,小门的入口处立着一个并不明显的招牌,写着“挂历”两个字。在年末的忙碌中,挂历显然是被遗忘的,这个小店也一样,昨天门庭若市,今天苦苦支撑,明天也许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店主金安光已经70多岁,店开了30多年,除了大年三十,金大爷没有一天不在迎来送往招呼老主顾。只是现在,老伴住院了,他不得不离开小店去医院照顾。为了不让那些特意来的人们失望,他把好朋友老孙叫来帮忙。
二人相识已快20年,当年,老孙从门口路过,无意中发现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店主选挂历的眼光不俗,俩老北京就这么“客气”着成了相差近20岁的忘年交。老孙说,金大爷16岁进入工厂上班,后来因为工伤选择内退。上世纪80年代初,金大爷先开了家小书店,也顺便卖挂历,后来搬到现在的位置。随着时代变迁,挂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按照金大爷的说法,北京五环内,也几乎只剩下这么一家卖挂历的小店。
小店里目之所及是各种各样的挂历:生肖小狗、风景山水、花卉鸟兽、香车美人……这样琳琅满目的热闹如今并不多见。虽说现在有各种更便捷的方式提醒着日子更迭,但依旧有人离不开挂历这种最简单朴实的方式。“您这儿是卖挂历吗?”老孙循声看去,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迈进门。这位已经80多岁的老人家住东直门,一路打听着坐公交车找到小店。“我离不开挂历,没有挂历,这日子三天两头忘。我从东直门坐车到北海,打听半天才找到。”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拉着素不相识的老孙的手,仿佛找到了依靠。老孙说,每年来店里买挂历的,八成是老主顾,老主顾里90%以上都是老人。里屋的小桌上,散乱地放着一桌子零钱,因为老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所以每天要准备相当数量的零钱。
风光不再 “大美人”封面淡出视线
明年是狗年,店里一半的挂历都是各种各样的小狗。老孙说,除了生肖,保留下来的挂历系列还包括伟人、书画、风景,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女与宝宝系列,已渐成明日黄花。
小店挂出的挂历品种有将近百种上下,而“大美人”封面的只有四种。老孙笑称,这也许是近几十年,人们的思想和感官再不需要美女和泳装的刺激,包括名车这种曾经只出现在挂历中令人仰望的事物,如今也随处可见了。挂历的消费主力不再是年轻人,明星、美女再也不需要“上挂历”出名了。
老孙说,曾经还有一个系列也是火到“没朋友”,那就是宝宝系列。“以前很多新婚的年轻夫妇,新房里都会挂上一本宝宝挂历,算是一份美好的希望。”而现在,不仅再没有小两口会挂宝宝挂历,连生育都成了需要鼓励的事情。
如今,书画系列还算坚挺,很多名人字画印成的挂历,成了老人晚年时光学习书法绘画的模本。
用老孙的话说,挂历最火的那些年,“老头儿可是赚着钱了!”那时候一本挂历卖10块钱,就能赚2块钱左右,要是赶上单位来采购,一拿一千本儿起步。而那时,二级工的月工资也只有40块零1毛。
但是挂历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90年代中期就开始走下坡路。当年,北京很多印刷厂都会制作挂历,后来变成只有几家个人的印厂在印刷。现在,金大爷店里的挂历基本都是南方厂家通过快递发货。如今,店里多数的挂历还都维持在二三十块钱左右。最便宜的压在玻璃板下的单张挂历一块钱。
一年一会 独撑小店只为一句“明年见”
替金大爷看店的这几天,老孙明显感到今年挂历的销售比以往还要差。去年还有私企来成箱购买,但是现在眼见已经快到年底了,过去的旺季如今依然惨淡。
挂历是“季节性”商品:11月开始卖,12月是旺季,过了1月份就走下坡,春节一过基本就完了。老孙说,平时,金大爷独自支撑着这间小小的店面,卖点书本文具,一天的流水不过几十块钱。
我劝他把房子租出去,拿租金多省心。可他舍不得:关门了,老顾客上哪儿买挂历去?我出门上厕所,门上都贴着电话,就怕人家大老远找来了撞锁。
金大爷的很多顾客一年只来一次,孩子的一年叫做成长,而老人的一年则意味着更多的伤感甚至是离别。金大爷就经常跟老孙念叨起一位95岁的老人,每年都是自己来。金大爷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来,老人说就为了“来跟你碰碰面,看看你好不好。”老孙告诉记者,金大爷有个习惯,每位顾客临走的时候,他都要说上一句“明年见”。这句“明年见”,是礼貌,是祝福,是期待。也许是明年的相见甚欢,也许就是永别的倏忽隔世。
挂历·事
卷门帘包书皮 挂历曾经多功能
36岁的穗子(化名),马上要迎来生命中的第三个本命年。她忽然想起,自打从出生的小平房搬离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挂过挂历了。
小时候,挂历是简陋的房间里出挑的装饰品。挂历中的世界距离自己太远了:绝色美女展示着红唇大波浪,肆意的美丽着;金碧辉煌的摩天大厦,在被煤烟熏黄的墙壁上,骄傲地矗立着;或是拉风的摩托、炫酷的跑车,而现实中,家里唯一的私家车就是老爸的二八大永久。
穗子记得,奶奶就老是抱怨,花里胡哨的挂历看得眼晕,美人大冬天地也穿着高衩泳装,看一眼都替她冷得慌。那么大的画,日期只有下面蚕豆粒儿大小,奶奶每年总是抱怨着再在挂历上挂一本月历牌。
自从有了挂历,穗子的书本就都有了雪白的书皮。手巧的爸爸把去年的挂历从床垫下抽出,刷拉撕下一页,对折、裁剪,几下就让书穿上新衣,再写下书名和穗子的名字、班级,一切郑重得像是仪式。
曾经的北京还很风靡过一阵用挂历纸加上曲别针做门帘。那一年,各家的旧挂历都成了抢手货,奶奶和妈俩人几乎有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吃完晚饭就低头做门帘子。这项大工程耗费了十几本旧挂历、几十盒曲别针,做完后外面再刷上一层清漆。最后做成了,得三个人合力才能抬起来挂上。那一年,院里每家的门框上都挂起了色彩斑斓的挂历门帘,随着人们走进走出晃来晃去。
挂历中的事物 很多成了现实
1995年,穗子一家搬离了小平房。那一年,爸妈单位都没有再发挂历,街头的挂历摊没到该甩卖的日子,就挂起了“买一送五”甚至“买一送十”的招牌,穗子发现,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美女、名车,现在竟也如此廉价了。
在新房子里,爸不允许轻易在墙面上钉钉子,穗子也不再用挂历包书皮,唯一不变的就是奶奶屋里的月历牌,只不过变成了台历式的,只有奶奶才能想起每天撕一篇儿。
过了将近30年,挂历中的事物很多都成了现实。泳装比原来更漂亮,只不过穗子总觉得得减肥后穿上才好看;家家都有了私家车,只不过堵车成了让人头疼的难题;家里养了挂历上那种小狗,只不过并不乖巧咬坏了穗子心爱的高跟鞋;就连挂历上曾经遥不可及的美国帝国大厦,当穗子真正站在上面的时候,感觉也没有小时候看挂历时的震撼。连现在的计时工具,都是自动的,让人很难再感到时光的消逝。而挂历则更有仪式感,每月一翻篇,每年一更新,提醒着岁月更迭,提醒着光阴流转。


挂历·人
时尚摄影第一人 带来“大美人”挂历
很多人对贾育平的名字并不熟悉,但这个名字却和挂历,尤其是当年颇为风靡的“大美人”挂历息息相关。这位以拍美女闻名的摄影师被誉为“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他的“时尚”,在当时的年代带来了美丽与流行,也带来了非议与质疑。
81岁的贾育平如今与夫人李岫共同居住在京西北的一家敬老院里。因为突发脑溢血,贾育平的身体由健康一下转差,连说话都已经不是特别清晰,很多表达需要李岫 “翻译”。而就是这位耄耋老人,为当年生活的日常必备——挂历,带来了一股“大美人”风潮。
摄影不是贾育平的职业,中学时期的他就喜欢拍照:拍风景、拍动物,老人还特别强调,自己拍了很多“形象好的女孩”。贾育平大学后在市政五公司工作,还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
虽然记不清第一次拍挂历的时间,但是贾育平对自己拍摄的第一个模特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叫周爱冬的女孩,直到现在贾育平老两口还亲切地称她为“冬子”。冬子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老师,经人推荐介绍给贾育平。漂亮女孩贾育平见过不少,但是冬子学历高,文化底蕴让她带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挂历上模特的动作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那时给人的视觉冲击绝非一般,而这些或健美、或妩媚、或野性的动作,全都是贾育平设计的。
贾育平每次拍照给模特摆的动作都是深思熟虑的,甚至需要在纸上写下设计灵感、画出动作的大概姿态。冬子不是那种漂亮的“木头美人”,她理解能力很强,很容易就可以领会拍摄构思,动作也很到位。
在贾育平出版的摄影作品集中,就特意收录了一张冬子的照片。今年11月在798艺术区映画廊举办的《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摄影展上,冬子也来了。“她都50多岁了,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最“火”时候拍一本挂历 收入上万元
对于被贾育平拍摄过的模特来说,“名”是最大的收获,而对于贾育平,在那个别人每月只挣几十块工资的年代,拍摄带来的“利”可以说相当丰厚。贾育平拍的挂历,一张就能挣到1000多块钱,一本挂历,收入则在一万两千元以上。最“火”的时候,每年贾育平会为几十个模特拍照。
在当时连“万元户”都很稀缺的年代,贾育平有钱了。他把从摄影中挣到的钱,又大手笔地投入到了摄影当中去,买起相机来就像“买白菜”。为了能拍摄方便,贾育平还投资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就能载上模特,方便去到颐和园、十渡拍外景。他还在摩托上加装了很多挂钩,这样就能运载很多摄影器材。
在贾育平的摄影作品中,有不少“泳装美女”,现在看来,这些泳装依旧时髦。当时内地的泳衣样子保守、花样少,贾育平就特意去香港去购买:比基尼、三点式,一套就要上千元。当时贾育平的家里,有一个特别值钱的“家当”就是泳装,至少价值在一万元以上。
贾育平还会自己动手为模特制作拍摄用的服装。不起眼的麻袋片,贾育平用它们做成带着浓厚野性味道的“乞丐装”,平淡无奇的布料,贾育平在脸盆里放上颜料、茶叶“扎染”,就成了异域风情的长裙。
挂历销路变差 模特身价高涨超出预算
美女挂历最流行的年代大概是90年代初,那时贾育平“狠拍”过一阵“大美人”。因为贾育平的拍摄而上了挂历、杂志封面的女孩,很多都走进了演艺圈。当年坊间流传着一句“名言”:“美女要出名,就找贾育平。”
在贾育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年的王雪纯、何赛飞、颜丙燕。上世纪80年代,王姬就是拿着贾育平为她拍摄的杂志封面证明自己是知名演员,拿到了美国的签证。贾育平的作品中还有一张“千手观音”,照片中打头的女孩正是当年还在北京歌舞团工作的颜丙燕。
贾育平说,只要模特往他面前一站,自己就能知道“行不行”。在贾育平的心中,美没有一定的标准,漂亮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大眼睛尖下巴,而是各美其美,甚至带有缺点和瑕疵。
贾育平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那时没有电脑修片,也基本没有模特在脸上、身上“动刀”,体现出来的是没有经过太多修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自然美。而且当时的拍摄没有化妆师,所有的妆容、发型,基本都是贾育平和模特共同完成。贾育平说,不管长得多丑的人,总有一个角度是美的;长得多美的人,也会有不好看的角度。贾育平总是能发现每个人最美的样子,这也是很多模特都愿意让贾育平拍照的原因之一。
到了90年代中期,挂历的销路开始变差,相反,模特的拍摄费却越来越高,从最开始的一二百,上涨到后来的几千甚至上万,远远超出了贾育平的负担能力。贾育平说,自己拍美女挂历大概持续到1996年左右,后来又拍了几年国内外风光后,拍挂历的时代也就基本终结,随波远去。
“议论声中,我俩还不是白头到老了”
“大美人”的风靡,也招来了质疑声。很多“难听”的话,在当时的贾育平和李岫耳畔,就是家常便饭。
为了拍摄,贾育平带着模特走遍山南海北,光是海南就去了五次。也有很多照片的“影棚”,就是贾育平夫妇位于西城区真武庙三条的家中。在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床前搭上木板,墙上拉着铁丝挂起自制的背景,再吊上灯,就成了临时“影棚”,贾育平拍模特“进家就上床”的谣传也就从此越来越“邪乎”。为了避免谣言传的太厉害,贾育平经常一次约三个模特来家拍摄,这样就能避免别人说闲话,而且三个模特轮流化妆、拍摄,能节约时间。对于泳装摄影“太暴露”的质疑,贾育平只回答了两个字:不理。他懂得自己的审美在当时的超前,也坚信在刚刚打开封闭的时代,人们需要时间接受,自己能做的只是依旧执着。
那时,很多“片儿汤话”都是直接甩给夫人李岫的。经常会有人表情很复杂地说上一句“嘿,你们老头儿开着大摩托,后面带着漂亮姑娘又出去了啊!又上公园了吧!”“我说你们放心吧,我都不急你们急什么啊!去公园怎么了?不就是拍照片去了吗?拍去吧!他做什么出格的事儿了吗?”
如今,贾育平和李岫的婚姻已经步入了第42个年头。“在议论声中,我俩还不是白头到老了,还一起进了敬老院。贾育平有了钱也没变坏,是不是?”李岫一边笑着说,一边看向坐在窗边的贾育平,贾育平也在阳光中露出笑容,频频点头。
■记者手记
人生如挂历
采访了拍摄挂历的老摄影师,走访了现在依然坚守的挂历小店,只觉得虽然挂历不再流行,一个时代悄然远去,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执着和坚守。
人生就像挂历,只不过不是一个月一张,可能是一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张,每一张都伴随着人们的出生、成长、入学、毕业、工作、恋爱,或是伴随着一个个成绩、伴随着一次次失败,又或是伴随着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人的相聚或是离开。无论如何,都应该努力着、昂扬着、微笑着、坦然着迎来一个个人生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喜怒哀乐,无论是成败得失。这一页也许不美,只因为坚守与执着,下一页或许就是惊艳。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本版摄影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
让更多人知道吧!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706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