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蓝月亮”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扒一扒-天狼观星者 余超颖万众瞩目的2018年第一次月全食,已于上周三上演。这次月全食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媒体的密集报道。在各路报道描述中,有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分别是“超级月亮”、“血月”和“蓝月亮”。其中,“超级月亮”和“血月”都很直观、容易理解。“超级月亮”指月亮满月时运行到近地点附近,因此看起来很大;“血月”就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所呈现的暗红色。那么,“蓝月亮”是什么呢?新闻中解释到,蓝月亮指在某一个月里出现的第二个满月。2018
余超颖“蓝月亮”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扒一扒-天狼观星者
余超颖
万众瞩目的2018年第一次月全食,已于上周三上演。这次月全食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媒体的密集报道。在各路报道描述中,有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分别是“超级月亮”、“血月”和“蓝月亮”。
其中,“超级月亮”和“血月”都很直观、容易理解。“超级月亮”指月亮满月时运行到近地点附近,因此看起来很大;“血月”就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所呈现的暗红色。
那么,“蓝月亮”是什么呢?新闻中解释到,蓝月亮指在某一个月里出现的第二个满月。2018年1月的2日和31日分别有两次满月,因此1月31日的满月就被称为“蓝月亮”。但新闻没有告诉我们的是,为什么这个情况被称为“蓝月亮”,而不是“黄月亮”、“橙月亮”等其他名字。另外,“蓝月亮”的称呼,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当天的月亮是蓝色的,那为什么还会称月亮是“蓝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蓝月亮”的前世今生。
乱入片场就服你俩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蓝月亮”(Blue Moon)这个称呼,起源于中世纪时的天主教廷历法,并且其含义经历了多次更迭。
首先,要对教廷历法了解一下。天主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是每年春分后的第一次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在确定复活节的日期后,教廷历法将复活节前的40天,定为当年的封斋期。一般来说,封斋期期间只会出现一次满月,即春分后的首次满月。但由于月亮每29.53天就会出现一次满月,这个周期比封斋期的时间短,因此在极少数情况下,封斋期期间会有两次满月。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第一次出现的满月,肯定不是靠近复活节的那一次。为了区分两次满月,教廷将封斋期里第一次出现的满月,称为“Belewe Moon”。
封斋期的几个时间点
后来,随着古英语向现代英语转化,“Belewe Moon”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名字“Blue Moon”。从19世纪开始,“Blue Moon”的含义从宗教历法的基础上扩展开来。那时,在北美发行的Maine Farmers' Almanac中,已经记载了Blue Moon的新含义:如果一个季度中出现了四次满月,那么它的第三次满月就被称为“Blue Moon”。
到了20世纪,“Blue Moon”的含义再次更新。在1946年出版的Sky & Telescope里,将“Blue Moon”定义为“一个月中出现的第二次满月”。虽然在当时来说,这个定义并不准确;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这个“错误”的定义竟广泛流传,以致于替代了原有的含义。我们在英语词典中查询Blue Moon,得到的解释通常是1946年流传下来的版本。
在有道词典里的查询结果
因此,“Blue Moon”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不过是其名称演变的一个巧合;其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含义,和月亮的颜色都没有关系。
在查询词典时,可以发现Blue Moon还有引申含义:“很长一段时间”或“罕见的情况”。部分新闻报道中甚至将“蓝月亮”描述为“千载难逢的天象”。那么,真正的“Blue Moon”究竟有多罕见呢?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月亮每29.53天会出现一次满月,也就是说月亮盈亏的周期是29.53天。而我们一年的长度为365.24天,因此每年出现满月的平均次数为365.24/29.53=12.37次,超过了每年的月数。因此,平均每1/0.37=2.7年,就会出现一次Blue Moon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实际上Blue Moon通常是不规律出现的。比如2018年1月31日有一次Blue Moon;而2月只有28天,没有满月;因此,3月也会有两次满月,3月31日会再次出现一次Blue Moon。这样看起来,Blue Moon并没有它的含义表述的那样罕见。
总而言之,“蓝月亮”既不是蓝色的、也并非千载难逢,它只是月亮运行周期与公历历法之间的有趣巧合。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个小问题:
本文原创,转载请留言联系作者
欢迎分享转发
~Sirius Stargazer 精选文章链接 ~
黄道星座之争:12 or 13?
月相:明月何时共婵娟?
混沌中的秩序:三体问题与拉格朗日点
查尔斯·梅西耶与他的110个天体
三十三年一度 狮子座的咆哮
是什么让繁星黯然失色
三体人的故乡:半人马座α星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