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70

余超颖“黄埔班”纪事-中国植物园联盟 余超颖2018年植物分类与鉴定培训班已经悄悄结束,长达两周的珍贵记忆却留在每一个学员心中。他们决定用笔记录下这些难忘的瞬间……当我在聊天群里看到老师说“上午….,下午…,晚上…,让大家重温学校里紧张的学习生活(呲牙)”——我在心里小小地乐了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吗?有多紧张? 事实证明,我大意了……5月31日晚10点,我和小伙伴光荣地并列成为了培训班倒数第三名报到学员。酷似华晨宇的苏老师送来了培训资料,看到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和熠熠闪光的讲师背景,始知这次培训


余超颖“黄埔班”纪事-中国植物园联盟

余超颖2018年植物分类与鉴定培训班已经悄悄结束,长达两周的珍贵记忆却留在每一个学员心中。他们决定用笔记录下这些难忘的瞬间……
当我在聊天群里看到老师说“上午….,下午…,晚上…,让大家重温学校里紧张的学习生活(呲牙)”——我在心里小小地乐了一下,紧张的学习生活吗?有多紧张?
事实证明,我大意了……
5月31日晚10点,我和小伙伴光荣地并列成为了培训班倒数第三名报到学员。酷似华晨宇的苏老师送来了培训资料,看到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和熠熠闪光的讲师背景,始知这次培训的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但也有点忐忑,如此庞大而精细的内容,15天能消化得过来吗?万一再来点醉氧的症状,是不是要头悬梁锥刺股一下?

满得要溢出来的日程
没有醉氧,第二天早晨早于平常一个小时精神抖擞地起来了。8:45分,欢快的小火车载着53名学员驶往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10:30分,何祖霞老师的《苔藓植物分类与鉴定》拉开了“黄埔班”密集式授课的序幕。中间1小时愉悦的开班仪式,后来想想不啻于儿童节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点奖赏……

开班仪式照片
据闻,植物分类与鉴定培训班之所以称为“黄埔班”,原因之二即是内容多、强度大。课时从早8:30到晚8:30,包括5天的辰山课程和9天的天目山野外实训,培训和带队老师全为辰山科研中心的分类学专家,授课内容可谓应有尽有,从植物分类学的历史文献,到拉丁文和命名法规、各科属介绍和识别特征、精细解剖、植物摄影、信息化管理手段、标本馆和种子库、活植物管理系统等,知识性极强。
考虑到学员来自各种背景,基础不一,老师的讲解也格外耐心。对于知识零散的人来说,系统而全面的课程无疑为了解植物分类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整体观感;精细的讲述和强大的后续支持,又使得每一个分支都可以作为一个长久独立探索下去的课题,不管你是为了学业或工作,还是纯粹为了日常嗨。

每日在氤氲的雾气中醒来,所做的梦没有一个不是关于植物
话说野外实习,才是日常嗨!
我们的野外演练场是西天目山,从山脚到最高峰海拔落差超过1200m,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每天上午,5个小组分别跟随不重样的带队老师,走不重样的植物采集路线。上山、下沟、钻林子,听不同的植物故事,残害不同的花果枝叶,偶尔为蚂蟥尖叫两声,为寄生在水杉上的象鼻兰雀跃几番。有时把老师团团围住,生怕漏掉一句关于他手中植物的知识;有时排排走成一列,形成一条标本采集的高速流水线;再有时,体会一下老师们顽强的普通话,比如,第一天的带队老师王老师,指着一株植物说:“这是羊卤。”
“哦,羊卤…..”
“为什么叫羊卤呢?一个是因为它根长椭圆柱形像羊的奶,还有就是植株只要有伤口的地方会流出很多白色的卤汁。”
(学员内心:羊…卤?乳?)……抓耳挠腮进行时…… 好难忍啊……. 不忍了:
“老师,到底是羊卤还是羊乳?”
“噗——”
王老师是蕨类专家,一路上带我们看到了渐尖毛蕨、普通针毛蕨、疏羽凸轴蕨、延羽卵果蕨、银粉背蕨、钝齿铁角蕨、贯众、井栏边草、凤丫蕨…… 没有一种蕨是不好看的。还在辰山时,讲蕨类的严老师就说,每年培训班结束后,都会出现几个走上“蕨”路的。——别的不知,起码第一天由王老师带队的第一小组,已有3人中了蕨类的毒……

银粉背蕨

翠云草

延羽卵果蕨

玩一把无人机

团团围住

抓到一只蚂蟥,皮这一下很开心
又话说动腿易,动脑难。通常上午采集完标本,下午就是坐禅鉴定了。蕨类总是要看毛、孢子囊群,被子植物开花的要剖花,有果的要剖果,看雌雄蕊个数、怎么着生,子房几室,胚珠几个——此中最让人头大者,禾本科和莎草科,禾莎类花果都极小,却要从中分辨颖、稃、果。这一过程让大家充分意识到了显微镜的重要性,不过似乎这些名词和操作也多是分类学生疏者在初级阶段、必须依靠检索表才能执行鉴别时的棘手步骤,有学霸型选手在熟悉了植物形态、分布环境和生长特征后,用眼观辅以少量查询就足以辨别种类。此时只想叹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惟余上下而求索……
然而要承认,室内鉴定确实是观察和判别植物性状最高效的练习途径,在与植物志的比对中能够更加快速地熟悉各种术语,并学习到在性状缺失或模糊的时候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检索表。受天气影响,我们并不能日日上山,这很遗憾,不过幸好采到的标本还可以支持天天加班…… 不仅自己加,还拉着老师们一起加,往往持续到晚上12点——总不算辱了这“黄埔班”的称号。

江南卷柏

签草的果囊和小坚果

野桐的星状毛

加班翻阅检索表,痛并快乐着
以为漫长的15天,竟也过得飞快。我们回到辰山上课、考试、讲试题、做标本、参观植物园,离别的气氛悄悄在蔓延。但感谢活跃的同学们,每日坚持在群里交换信息,感谢辰山的天使老师们,继续提供无比强大的后援,让人感到培训班似乎从未结束,而每个人要走的路都还很长。

学习做标本-天门冬

结业仪式

依依不舍我好辰山
我带着满满当当未啃完的培训资料,回到高原继续数草。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
闪光的瞬间:
6月1日
刘夙老师带领全班飙了一堂课的拉丁语,好似进入了小众南美电影的现场。翻到讲师介绍,原来老师的教育背景是化学—历史—植物—科技史,跨界跨得像根本没跨过!
6月1日
沈慧老师讲授基因组学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对于一些学科存在的问题、学员提出的问题坦诚表示“不知道”。科学大约就是承认“不知道”。
6月3日
加装了陈老师推荐的植物名称输入法,从今往后每次用拼音输入“呀”,ya,都默认跳出来“野桉(Eucalyptus rudis)”。
6月18日
在成都某公园看到满园子的肾蕨,发照片到群里,同班学员问:“兴奋不?”
“兴奋。”——简直兴奋到死!
6月22日
在高原趟了一条河,看着各种贴地生长的小花,又难过又开心。
本文作者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编辑 杨玺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733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