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715

余超颖“鹅毛雪片”藕粉香-扬州绿杨 余超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了宝应,就会想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美景。荷叶向四面八方铺开,天地相接,浑成一色,随时可见绿波在风中摇曳,随处可闻荷花飘香。来扬州十多年,与宝应有交集,满打满算也就5次。关于宝应,大多是从文字和图片拼凑而成,藕是关键词之一。第一次采访宝应藕制作的“鹅毛雪片”技艺,最朴实无华的藕材和工具,为何会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千家有田先种藕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湖荡密布的平原地貌水曾给这片土地留下无数创伤,也恩


余超颖“鹅毛雪片”藕粉香-扬州绿杨

余超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了宝应,就会想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美景。荷叶向四面八方铺开,天地相接,浑成一色,随时可见绿波在风中摇曳,随处可闻荷花飘香。
来扬州十多年,与宝应有交集,满打满算也就5次。关于宝应,大多是从文字和图片拼凑而成,藕是关键词之一。第一次采访宝应藕制作的“鹅毛雪片”技艺,最朴实无华的藕材和工具,为何会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千家有田先种藕
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湖荡密布的平原地貌水曾给这片土地留下无数创伤,也恩泽一方百姓,藕就是这方水土孕育的宝贝。在宝应一地,植藕的面积超过农田,在射阳湖一带,家家种藕,家家做藕。千家有田先种藕,也许就是对宝应荷藕最好的诠释。
提起宝应,这里是全国荷藕之乡,闻名海内外。宝应植藕史十分久远,早在唐代宝应种藕已见诸文字记载,唐大中年间进士储嗣崇《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诗中的范水,也就是今日之氾水镇。在莲叶接田的河荡中,姑娘们一面采莲,一面唱着小曲,一幅水乡风景浮现眼前,背后透出的是宝应植藕的记载。到了开元年间,诗人储光羲到此任安宜县尉,有《钓鱼湾》诗云:“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到了明代,宝应东湖西荡,百里荷香,植藕业成为当时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万历年《宝应县志》中“宝应十景”即有“西荡荷香”。清代宝应植荷之盛可谓遍及城乡,《康熙宝应县志》列“宝应十二景”中就有“莲叶接天”一景。宝应城里有不少名胜古园亦以荷置景,农村湖荡,处处藕田,荷荡美景屡见于诗人笔端。如乔莱诗“莼丝绕翠频留棹,荷盖分青远送人”乔大鸿诗“十里尽荷蒲,迷漫失溪口”。朱雯诗“霜稻几畦镰似月,风荷一片藕如船”等等,这些诗句都散发着荷藕之乡的一片清香。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宝应游览,也留下有关“白莲藕粉”的传说。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第三次南巡回銮经过宝应时,恰逢炎夏,他和纪晓岚行走在嘉定桥上,远望广惠桥,如水上卧虹,风光秀丽。来到中大街,但见人来人往,店铺繁忙,忽听小贩叫卖“黄杨木梳”。乾隆便叫纪晓岚作对,行不多远,纪晓岚说“有了”。乾隆说:“不妨道来。”纪手一指说:“下联就在前面。”乾隆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商店门前悬一布幌,上书“白莲藕粉”四个大字,乾隆不禁大笑:“妙哉,妙哉!”进得店来一看,但见这宝应藕粉如片片碎琼乱玉,熠熠发光,店主人立即说:“客官,我们宝应藕粉号称‘鹅毛雪片’,堪称天下第一。”并立即冲两碗给他们品赏,乾隆赞不绝口,便将鹅毛雪片定为皇室贡品。
百斤藕才出七斤粉
作为宝应荷藕“鹅毛雪片”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平时除了种藕、做藕粉外,李德露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展示和传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只要是“非遗”展演的舞台,就会有李德露的身影,他还先后登上央视《农广天地》、江苏卫视《走读江南》,展示“鹅毛雪片”传统技艺。

李德露说,“鹅毛雪片”制作技艺在藕乡十分普及,家家户户都会操作,其中技艺高超者也不少。在民间制作藕粉的高手中,以藕粉世家钱氏为代表。钱相恒、钱明生、钱兆祥三代人,均为制作藕粉的高手,李德露的手艺就是跟着钱兆祥所学。
“鹅毛雪片”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名品,其独门绝技的根本是选料。宝应流传着一首“说藕”的民谣:“美人红,小孩腿,花香手臂洗尽泥;大紫红,个头大,做成捶藕堪称霸,小暗红,女儿恨,日光里头晒成粉。”史书中写道:“他邑藕多红莲,邑独白莲,粉尤精洁,故采办作贡。”也就是说,宝应藕长出的是白莲花,所以粉精质洁。藕也分季节,七月花香藕雪白粉嫩,甜脆如梨,八月中秋藕最宜制作各种藕菜,入冬的红锈藕,冬熟生粉,最宜制作蜜饯捶藕和蒸煮糯米烂藕,入春的白锈藕出粉率较高,是制作“鹅毛雪片”的最好材料。
射阳湖的藕被称为蕻藕,正因为这种被称为“蕻”的土壤,射阳湖的藕才特别好吃。“蕻”就是千年草根和多年的泥沙交织在一起的土壤,这种土壤土质肥沃、松软,特别适合藕的生长,射阳湖人这么形容它——大水跟水漂,晒干当柴烧,走路像弹簧,跌跟头不伤腰。长出来的荷藕白、大、脆、嫩、甜。
“一般前一天踩藕,经清料、擦浆、吊浆、沉淀、捏团、刀削、晒干等多道程序,100斤的荷藕大约能制作出7斤重的‘鹅毛雪片’。”李德露说,这一技艺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相比较于机器制作出的藕粉,手工制成的藕粉更加天然,软糯香甜。
33字藕经的工匠精神
关于“鹅毛雪片”的制作,前人总结为“捣藕于石舀中,以布滤其汁,及其澄清,取下淀之粉晒干之。食时和以糖,取出水冲之”。李德露说,简简单单33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每一个环节都有说道:
1.清料。将老藕洗净去节,动作要迅速,不能用水浸泡,以免粉浆溶失。
2.擦浆。将藕在擦藕盆或有齿的石板上反复磨擦,使藕浆、渣混在一起。
3.吊浆。将藕浆、渣放入四角吊起的纱布袋,不断加入沉淀后的河水,使藕浆与藕渣分离。
4.沉淀。将藕浆沉淀3—5个小时,去掉清水和表层藕粉油子。
5.捏团。用手把淀粉拍成团。如果淀粉含水量较大,就用纱布裹起的稻草灰吸水后再拍。淀粉不能过干,过干刀削时会散;也不能过潮,过潮刀削时淀粉会沾刀。掌握淀粉捏团的火候十分重要。
6.刀削。用专用削粉刀将藕粉团削成宽2厘米的薄片于竹匾中。这道工序必须在当天完成,刀削时,通常都要请来很多藕农帮忙。
7.晒干。选阳光好的天气,削好的薄片放置太阳下一次性晒干。如果遇到阴天,藕粉颜色会发紫。晒干以后就成了“鹅毛雪片”。


仅从这些文字的解读中,很难串起一幅连贯的画面。李德露提前准备了藕浆,也让我们有幸可以一睹“鹅毛雪片”的庐山真面目。
手捞起沉淀好的藕粉,快速拍成团,再用纱布吸水,犹如一个面团。当削粉刀一出,你会误以为要做“刀削面”,其实不然,刀削面采用斜削,刀与面与手相对平行。削粉则是竖削,刀与手呈直角,刀贴着藕粉团上下舞动,只见一条条薄片飞舞出来,像有人指挥似地排列在竹匾中。
李德露说,“鹅毛雪片”器具和步骤看似简单,但削粉用的刀具十分讲究,必须十分锋利,“鹅毛雪片”外形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全靠驾驭它的手上功夫。
制成后的藕粉片大而薄,色白如雪,表面有丝状纹路,微弯成弧,四周挠曲,形似鹅毛。开水一冲即熟,呈紫藕牙色,晶莹透明,有胀性和韧性,挑丝细长,聚缩成团,入口爽滑,清雅淡香,味甘可口。藕粉富含淀粉、铁质、氨基酸和多种微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活血补铁、润肺生津、开胃健脾的食疗功能,体弱多病者及妇女儿童常吃,能强身健体。
在李德露家的后院里,放着一块形似搓板的长条石。别小看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它的年龄已有百年,这块石搓板就是制作藕粉的工具之一。看到这样的石搓板,也勾起了小时候磨洋芋的记忆。在我的家乡,盛产洋芋,洋芋种多了吃不掉,家里人就会磨洋芋粉。一手紧紧攥住洋芋,一手压住木搓板,上下来回磨擦,一不小心就会擦破皮。经过过滤、沉淀的洋芋粉,最后会加工成粉条,晒干保存。在我的记忆里,磨完洋芋粉,家里会做上一顿洋芋肉肉,那种美味至今还记得。
返程途中,我将拍摄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勾起不少吃货肚子里的馋虫,也许这就是宝应藕粉的魅力所在。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75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