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942

【西北民族史】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西北民族学【摘要】本文根据对撒鲁尔王朝的研究,提出了十三世纪中国撒拉族先民来自该王朝的撒鲁尔人的假设?


【西北民族史】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西北民族学

【摘要】本文根据对撒鲁尔王朝的研究,提出了十三世纪中国撒拉族先民来自该王朝的撒鲁尔人的假设。对乌古斯与撒鲁尔的关系、塞尔柱帝国与撒鲁尔的关系、撒鲁尔人在安纳托利亚和今土库曼斯坦的情况,本文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作者简介】马伟(1970—),男,撒拉族,青海循化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
关于撒拉族的来源问题,学界主流看法是撒拉族的先民约在元代从中亚一带迁到中国的。但由于掌握史料的不同,学者们对撒拉族先民的迁徙时间、原因、出发点、身份等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撒拉族族源问题研究回顾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周围汉、藏、回等民族称其为“撒拉”。根据时间的前后顺序,我们将关于撒拉族来源的主要记载与观点列举如下:
1.任美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文章,认为撒拉人于1370年从新疆哈密来到青海的。
2.解放前,著名学者杨涤新通过在循化撒拉族地区的实地考察后认为撒拉人是五百七十年前(此文发表于1945年)从撒马尔罕移居青海的突厥人。
3.顾颉刚先生于1937年游历西宁时想去循化考察撒拉人情况,但因天气差等原因未能如愿。第二年在甘肃临夏地方他采访了许多撒拉人及熟悉撒拉族地方的其他学者,并参阅了当时的一些文献材料。十年后,他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撒拉人自称是1279年从撒马尔罕东行至循化的。
4.宋蜀华和王良誌经过深入的探讨后得出结论,认为撒拉族是元代从中亚一带迁到中国循化的。
5.朱刚先生通过分析撒拉族民间传说后,提出撒拉族是元代从撒马尔罕来的。
6.长期从事撒拉族历史研究的芈一之先生主张撒拉族先民170户人于13世纪前半叶作为蒙古签军来到今循化的。

7.前苏联著名突厥语学家埃·捷尼舍夫于1957年到循化作实地考察,后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撒拉语方面的文章。在由陈鹏翻译的其讲义《突厥语研究导论》中,捷尼舍夫指出十四世纪末大批的撒洛尔人从撒马尔罕来到西宁南边(指现在的循化)。
8.在青海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撒拉族简史》中,编写者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是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

9.日本学者佐口透于1986年提出撒拉族先民是在蒙古帝国时期由撒马尔罕移居到循化的。
10.日本学者片冈一忠说撒拉族迁徙中国的年代应在明代之前的元代寻找,但由于未发现史料来佐证其观点,他最后还是得出撒拉族是14世纪从撒马尔罕迁到中国西北循化的结论。
11.撒拉族学者韩中义认为撒拉族先民是分批东迁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是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呼罗珊地区后发生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是源自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的突厥蛮人十四、十五世纪左右从目前的阿富汗北部东迁至中国的。
12.2000年10月7-9日期间,中国撒拉族代表一行七人访问了土库曼斯坦, 参加在阿什哈巴德举行的“土库曼斯坦国际文化遗产会议”。期间代表团成员和土库曼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并就撒拉族族源、语言、风俗等方面的问题与土国学者进行了探讨。之后,撒拉族学者马成俊发表文章提到,与会学者都说中国撒拉族是约在1340-1350年间(也有人说是大约在15-6世纪)从马雷州的“sarahas”迁走的。目前在土库曼斯坦属于原撒鲁尔部落的人口有8万多人。但他本人认为撒拉族迁徙时间在元初即公元13世纪。
13.曾到土库曼斯坦实地考察过的维吾尔族学者米娜瓦尔认为13世纪前半叶尕勒莽部的撒鲁尔人作成吉思汗的“西域签军”来到循化,在14世纪后半叶第二批尕勒莽部的撒鲁尔人因躲避战乱而东来投奔自己的族人。
14.在1991-2006年期间多次在中国撒拉族地区做调查的美国学者杜安霓(ArienneDwyer)认为撒拉族的先民可能作为蒙古军队的分队,于13或者14世纪从撒马尔罕附近的中亚故乡迁到今天的青海地区。
在以上观点中,关于撒拉族先民的迁徙时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在元代,二是在明代。
关于撒拉族先民从中亚的出发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用可靠资料支撑的观点。取撒马尔罕说的人以撒拉族民间传说为依据,有的学者则认为撒拉族先民只是经过撒马尔罕或从撒马尔罕附近而来,有的则说是从马雷州而来,还有新疆哈密说和阿富汗北部说等观点。撒拉族先民从撒马尔罕一带的中亚而来是个令人接受的观点,但就具体地点而言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
至于撒拉族先民东迁原因和身份,有的以传说为依据,认为是族内不和引发撒拉族先民的出走;有的则认为撒拉族先民是蒙古西征后组成的“西域签军”。
在以上撒拉族东迁史问题的研究中,除了迁徙时间有可靠的史料佐证外,其他问题的论述都依赖于间接的资料,并没有直接的史料依据,而且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多年来忽视了中亚外文方面的史料,尽管有些史料早已有中文版。对撒鲁尔王朝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撒拉族族源问题的认识。
二、乌古斯与撒鲁尔
撒鲁尔(Salur,也称为Salgur,Sal?r,Salar,Salirli,Salurlu,Salgurlu) 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古斯二十四部之一,属于兀出黑(ü?ox,意为三箭)。根据十四世纪波斯学者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乌古斯有六子,分别为坤(太阳)、爱(月亮)、余勒都思(星星)、阔阔(天)、塔黑(山)和鼎吉思(海)。这六个儿子又分别有四子,共二十四子,这就是乌古斯部族的二十四部落。前苏联学者巴托尔德将十一世纪的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所记载的乌古斯部与拉施特的乌古斯作了对比,并说前者的名称更古老: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 拉施特
SalghurSalur


巴托尔德说拉施特的另三部没有被麻赫默德列出来,但很显然他遗漏了麻赫默德的查鲁克卢格一部。可见,Salghur和Salur为指相同的人,只不过前者出现在十一世纪,而后者出现在十四世纪。
乌古斯(Oghuz)是突厥人的一支,该词早在八世纪就出现在蒙古高原的用突厥如尼文写的碑铭上,写作九姓乌古斯(Toquz oghuz)或乌古斯(Oghuz)黄怀晨。在中亚伊斯兰学者们的著作中被称作古斯人(Tagazgaz,Gaz) ,在拜占庭作者们的笔下被称之为兀思(Uz),而在汉文史料中分别有“姑师”、“车师”(《汉书·西域传》)、“护骨”(《魏书·高车传》)、“纥骨”(《魏书·官氏志》)、“乌讙”(《隋书·铁勒传》)、“斛薛”(《隋书·铁勒传》)、“乌护”(《北史·铁勒传》)、“骨纥”(《通典》卷一九九,《铁勒》)、“乌骨”(《西州图经残卷》)、乌鹘”(《新唐书·王方翼传》) 等多种汉语音译名称。
巴托尔德认为,鄂尔浑突厥汗国是由突厥乌古斯人或九姓乌古斯人统治的,同时又和许多乌古斯(即他们本部落)以及和其他的突厥部落长期作战,鄂尔浑碑文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公元6世纪以前,乌古斯人居住于天山东部,《隋书·铁勒传》载:“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乌护。”在西突厥政权解体后,乌古斯人便大量西迁,试图夺取西突厥留下的部分领土。在这一时期,乌古斯人与葛逻禄人在锡尔河流域展开了长期的斗争。10世纪末波斯文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记载:10世纪初期乌古斯人的游牧领地东至古斯沙漠和河中诸城镇,南邻古斯沙漠的一部分和可萨海,西面与北面为也的里海。由此可见绝色逃妾,乌古斯人的游牧区域在咸海周围和里海北岸。乌古斯的东邻是葛逻禄部落,北连基马克地界,西面是可萨人和保加尔人,南面和东南面为阿巴斯王朝的边远地区,许多穆斯林在此居住。但乌古斯人最主要的根据地是锡尔河中下游地区。这时的乌古斯人没有自己的可汗,他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叶护,叶护政权的主要位置在锡尔河下游,养吉干是叶护冬天的驻地。
当乌古斯人居住在锡尔河流域时期,他们创作了英雄史诗《先祖科尔库特》,并把这一史诗从锡尔河两岸带到了西方。现在乌古斯突厥人的后代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等都声称这部史诗是他们的文化遗产。学者们认为这部史诗是乌古斯信奉伊斯兰教以前产生的。20世纪,史诗全文已先后在土耳其、阿塞拜疆、英国、德国等国出版。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全书十二章中,有四章是专门来歌唱来自撒鲁尔部的撒鲁尔喀赞(Salur Kazan)及其家庭成员。撒鲁尔喀赞出自内乌古斯,但他的权力达到了整个内外乌古斯部,在危机时刻,是他招集各部领导人应对困难。每隔一年,他都要在战利品盛会上款待乌古斯各部头人。在这一年一度的宴会的最后时刻,撒鲁尔喀赞把自己的家庭成员安排到安全的地方,然后邀请各部头领来“抢劫”他的帐房,这些头人们随意地“抢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物品。但让人费解的是,他有时只邀请内乌古斯部的人来分享这大量的年度礼品,从而得罪了外乌古斯部的人,为此常常导致他们的叛乱。在整个史诗中,撒鲁尔喀赞成了一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后来反复出现在早期有关乌古斯历史的文献中。他是个典型的乌古斯男子和勇士,他是“突厥斯坦的支柱……穷人的希望,武士在困境中的力量源泉”。
既然现代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等声称这部史诗是他们的文化遗产,那么,同样作为乌古斯后代的撒拉族,而且是该史诗中最重要的英雄主人公撒鲁尔部后代的撒拉族自然也就应该是这部英雄史诗的继承者之一了。
关于乌古斯人皈依伊斯兰教的时间,并无可靠的史料记载。伊本·阿勒·阿西尔记载,某些呼罗珊的历史家提到,在哈里发麦海迪(775-785)时期,古斯(乌古斯)人从遥远的突厥地区来到河中,接受伊斯兰教并参与了木坎纳起义。最晚于十世纪左右,乌古斯人(包括撒鲁尔人)应该是穆斯林了。如前文所说的公元十世纪左右的乌古斯叶护阿里汗和其儿子沙里克已经是穆斯林名字了。当乌古斯人变成穆斯林后,乌古斯一名便逐渐被土库曼所代替了。
三、塞尔柱帝国与撒鲁尔
十世纪末,以塞尔柱为核心的乌古斯人(包括撒鲁尔人)南下,先成为萨曼尼王朝的边防军,驻于布哈拉附近,后趁伽色尼王朝的混乱,他们夺取了马鲁、内沙布尔等地。1040年,韩艺博塞尔柱人大败伽色尼军,占领了呼罗珊全境。托格里尔宣布内沙布尔为都城,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奠定了塞尔柱帝国的基础。1051年,在夺取了伊斯法罕后,将其都城又移到这儿。在征服阿塞拜疆后,1055年托格里尔率兵进入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被迫赐予托格里尔“素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从此,托格里尔获得了对阿拔斯王朝实际上的控制,哈里发只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宗教领袖。在十一世纪末期,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1091年,该帝国又将其首都迁至巴格达,在星期五的聚礼祈祷中,塞尔柱素丹的名字与哈里发并列。至此,塞尔柱帝国的版图东至中亚并与中国接壤,西达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南临阿拉伯海,北接俄罗斯。
乌古斯撒鲁尔部在塞尔柱帝国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伊朗的征服,大量撒鲁尔人来到了这儿。此时,撒鲁尔人的首领是埃米尔(领导人) 马乌杜德(Mavdud)。马乌杜德被在法尔思的塞尔柱阿塔伯克(Atabeg)博祖巴(Bozoba)任命为纳艾布(Naib),意为助手、副手等。阿塔在突厥语中意为父亲或祖先,伯克意为首领、领导人,二者合在一起意为国务行政长官。这是仅次于塞尔柱素丹的地方长官。博祖巴是塞尔柱帝国第四代素丹马斯乌德侄子穆罕默德·本·马赫默德的阿塔伯克,于1146年起兵反抗塞尔柱素丹,后在伊斯法罕被杀。在博祖巴之后,马立克沙(塞尔柱帝国鼎盛时期的皇帝) 统治着法尔思。
四、撒鲁尔王朝与撒鲁尔
在博祖巴被杀时东昌中学,马乌杜德和其子宋廊尔躲藏了起来。后来,宋廊尔率兵展开了和马立克沙的战斗,并打败了对方。宋廊尔夺取了设拉子城(位于现在的伊朗),于1148年宣布独立,取号穆扎法拉丁(Muzaffar-ad-Din),并自封为法尔思的阿塔伯克,此政权也被称为撒鲁尔阿塔伯克,按汉语来说就是撒鲁尔王朝。后来,宋廊尔征服了所有法尔思地区。在位期间他大兴土木,势力日增。

宋廊尔之后,其兄弟曾格(Zengi)领导着撒鲁尔王朝。曾格于1175年去世。曾格死后其长子塔克拉(Takla)继承了王位,撒鲁尔王朝逐渐强大。1197年,塔克拉去世。之后,他的堂兄弟托格里尔(撒鲁尔王朝开国君王之子)和亲弟弟萨迪(Saad)都声称要继承王位,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斗争。1202年,萨迪俘虏了托格里尔,并自称为法尔思的阿塔伯克,萨迪之后成为在法尔思地区进行执政的最有名望的阿塔伯克之一。萨迪将撒鲁尔王朝的版图扩展到伊斯法罕、哈马丹等。1217年,萨迪在雷伊附近与花拉子模沙展开决战,被对方俘虏。双方达成协议,萨迪割让亦思塔黑儿和阿失黑嫩两座城堡,上缴法尔思三分之二的税收,将一女儿与花拉子模之子订亲,还将长子曾格作为人质留给对方。从此以后直到去世,萨迪再也没有出征作战。在此期间,他把主要精力花在修建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上,如修建巴札市集、清真寺、旅馆澡堂、浇灌工程、城墙,以及培养文人学者等。作为一个统治者,萨迪还以世界闻名的波斯诗人萨迪将其笔名取自于他而斐声在外。
1226年,萨迪过世,撒鲁尔朝的王位由艾布·白克尔继承。艾布·白克尔以智慧过人且有远见而成为历代撒鲁尔王朝中最著名的阿塔伯克,在他任职期内,该朝达到顶峰时期,整个法尔思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致力于搞好同当时强势政权蒙古帝国的关系顺娘,归顺了蒙古窝阔台汗王,窝阔台赐予他“幸福之汗”(kutlugh khan)称号。1260年,艾布·白克尔去世时,他的儿子萨迪正在朝贡蒙古王朝的回程中。由于自己也疾病缠身,所以惊闻父亲死亡的噩耗时,他也在十二天后离世了。消息传到设拉子城时,他十二岁的儿子穆罕默德被提名担当阿塔伯克。由于年幼,他的母亲特尔肯·哈敦(Terken Hatun) 管理国事。但这个君王于1262年10月从房顶摔下而死,他的母亲成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当时宫廷文武官员推选穆罕默德沙(艾布·白克尔的侄儿)为新的领导人。穆罕默德沙是撒鲁尔沙之子、萨迪一世之孙,旭兀烈攻打巴格达时,曾领兵参战。他于1263年被擒拿后押往旭兀烈处,之后由其弟塞尔柱沙继位。他原被其哥哥穆罕默德沙囚禁,后被旭兀烈救出狱,并让他主持撒鲁尔朝的国事道士塔。1264年秃鬓角,塞尔柱沙被杀。
塞尔柱沙被杀后,特尔肯·哈敦的幼女、艾布·白克尔的孙女阿必失·哈敦(Abish Hatun)被旭兀烈任命为撒鲁尔王朝的统治者,并于一年后与蒙古贴木儿正式结婚。自此之后,阿必失·哈敦仅拥虚位,法尔思地区实际上由蒙古伊利汗王朝统治。大约1286年,阿必失·哈敦亡故,撒鲁尔王朝正式灭亡。
撒鲁尔王朝的国家结构是塞尔柱帝国的一个翻版。撒鲁尔王朝的阿塔伯克们重视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设拉子城他们修建了许多清真寺、医院、公园等,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现在还在使用当中。在撒鲁尔王朝阿塔伯克们的保护下,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许多科学家、诗人、艺术家等都长期在设拉子城生活。

设拉子的一座清真寺
五、安纳托利亚的撒鲁尔人
一部分撒鲁尔人在撒鲁尔王朝时期或解体之后西迁到了安纳托利亚。这些西迁的撒鲁尔人是在蒙哥楚克(Men-gucuks)、爱尔特纳(Eretnas) 和安纳托利亚(Anatolian) 塞尔柱汗国中服务的。当爱尔特纳汗国解体后,一个名为哈迪·布尔哈尼丁(Kadi Burhaneddin) 的撒鲁尔人的首领于1386年以自己的名字为名建立了一个汗国,此汗国位于现在土耳其的西瓦斯(Sivas) 城和卡伊色里(Kayseri) 城一带。但更为著名的则是尕勒莽王朝。

尕勒莽王朝(Karamanid Dynasty)是13世纪末塞尔柱帝国解体以后在小亚细亚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一个土库曼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尕勒莽人是奥斯曼人最强劲的对手。这个王朝的名称源于一个土库曼首领尕勒莽(Kara-man),尕勒莽人来源于撒鲁尔(Salur)土库曼部落中的尕勒莽部(Karaman)。拉罗丹(Laranda)城和周围的地方在后来被称为尕勒莽(Karaman),甚至于整个安纳托利亚(Anatolia)的南部沿海地区被称为尕勒莽尼阿(Caramania)描写春天的词句 ,这些都归因于这个王朝的名称本身。在古老的奥斯曼编年史中尕勒莽人作为王朝统治者反复出现,15世纪的欧洲学者也提到“高贵的尕勒莽”。这个王朝的领地位于现在的尕勒莽(Karaman)省一带。从13世纪到1467年的融入奥斯曼帝国期间,尕勒莽王朝是安纳托利亚最强大的王朝之一(见下图)。尕勒莽王朝是在此地建立的最早的突厥语国家,也是奥斯曼帝国建立之前最强大的政权。后来,奥斯曼人兴起后,才超越了他们。
直到现在,在土耳其仍可见到尕勒莽王朝时期的许多建筑遗迹。这些建筑的艺术风格是塞尔柱帝国建筑风格的延续,与学习拜占廷建筑技术的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该王朝的国旗上所使用的图案(见下图)。这面旗帜的右半部分六角形图案与中国撒拉族地区发现的六角形图案(关于此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几乎完全相同。两个图形都是由两个一正一反的等边三角形重叠而成。不同点是撒拉族的六角形中还有六个小圆点,而且三角形的各边是内外两条细线组成,而尕勒莽王朝国旗上的六角形中没有小圆点,三角形各边是条较粗的线条。从总体而言,这两个六角形图案非常相像。考虑到中国撒拉族和尕勒莽王朝的尕勒莽人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我们也可以推断,在循化街子地区发现的六角形图案和尕勒莽王朝国旗上的六角形图案也应该有着共同的来源。


如今土耳其的撒鲁尔人已和其他土库曼突厥人融合为一体了泛华测控,但在安纳托利亚的不同地区仍有许多以撒鲁尔命名的村落。这些名称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如Salur、Salar、Salir、Salurlu、Salarli等。有些人还以Karaman或Salur作为他们的姓。
六、土库曼等地的撒鲁尔人
在撒鲁尔王朝时期或王朝解体之后,另一部分撒鲁尔人在乌古尔吉克(Oghurj?k)的率领下,去向了曼格什拉克(靠近里海,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西南部)。在伊拉克,乌古尔吉克和巴云杜尔(Bayundur)部发生了冲突,然后他继续带领1000帐撒鲁尔人由沙马和(Shamakhi)奔向克里米亚(Crimea),再从那儿渡过伏尔加河(Volga)来到亚依柯(Yayik)。他们在那里和康里(Qangl?)人的阔克·同里(G?kTonl?) 汗发生争吵,后者强夺了乌古尔吉克的700帐人民。乌古尔吉克和他的300帐人民去了曼格什拉克。在曼格什拉克驻留了三年后,他们又被迫向南进发直到巴尔干(Balkhan)山脉。乌古尔吉克有六个儿子,其中较长的两个是约穆特(Yomut) 部和爱尔撒里(Ersari)部的祖先,其他的是内撒鲁尔(IchkiSalor)人的祖先。在十六世纪,内撒鲁尔居住在海边,而外撒鲁尔居住在远离海边的去往花拉子模方向的地方。
关于内外撒鲁尔的区分唐老鸭从军记,还存在于十六世纪土库曼南部的撒鲁尔人当中。外撒鲁尔中有特克(Teke)人、撒拉克( Sar?q)人和约穆特(Yomut)人。阿布尔·哈齐记载了希瓦汗国索菲昂汗向土库曼人征税的情况。根据阿布尔·哈齐的记载,外撒鲁尔居住在离玉龙赤杰较近的地方,而内撒鲁尔居住在较远的西面地区。
在锡尔河时期,乌古斯人有内外乌古斯之分,其中撒鲁尔是内乌古斯部的核心。到了伊朗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后,我们看不见撒鲁尔人有内外之分。过了几个世纪后,我们看到撒鲁尔也有内外之别。外撒鲁尔中有特克、撒拉克、约穆特等,而内撒鲁尔部没有特殊的部落名称,可能仍称之为撒鲁尔。美国人类学家威廉·爱伦斯(William Irons)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土库曼约穆特人中作了为期十六个月的田野调查,根据文献材料和口头传述,威廉说所有土库曼人都源于历史传说人物乌古斯汗。郭克连(G?klen)人和丘道尔(Choudor)人这两大系是乌古斯汗的两个孙子卡伊(Qayi)和丘武尔都尔(Javuldur) 的后代。其他现代土库曼人都是乌古尔吉克(Oghurjiq)的后代,而乌古尔吉克又是乌古斯汗的另一个孙子撒鲁尔(Salor)的后代。在现代土库曼人当中,除郭克连人和丘道尔人以外翁心颖 ,还有很著名的约穆特人、特克人、爱尔撒里人、撒拉克人、撒鲁尔人等。他们的谱系如下:

由此可见,在最晚在十六世纪,撒鲁尔部已经分化演变成许多小部。换句话说,十六世纪前的某个时期,撒鲁尔部包括了特克、约穆特、撒拉克、撒鲁尔等现在的土库曼部落。因此,在探讨中国撒拉族的来源问题时,仅仅考虑土库曼的撒鲁尔部而忽视其他族群是很不科学的。大部分现在的土库曼人都是撒鲁尔的后代。撒鲁尔和特克等其他族群的分化可能是十四或十五世纪已经发生的。我们也可以推测,中国撒拉族先民十三世纪离开中亚时,撒鲁尔部可能还没有分化为特克、约穆特、撒拉克、撒鲁尔等。
七、对中国撒拉族来源的假设
关于中国撒拉族(Salar)的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屡屡提到1934年出版的《伊斯兰大百科全书》(英文版)的记载作为探讨撒拉族来源的主要依据:
撒鲁尔(Salur)源于乌古斯汗的六子之一达罕汗……乌古斯部落从赛浑河旁的伊犁、热海一带迁到河中、花拉子模和呼罗珊地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部分乌古斯部落定居在安纳托利亚的东部地区,撒鲁尔是其中一支军队。而且在小亚细亚塞尔柱的历史中,撒鲁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塞尔柱人在各方面实行分散乌古斯部落的政策,相当大的一部分撒鲁尔人向西迁徙;那些留在马鲁和撒拉克的撒鲁尔人在后来以土库曼人的名义发挥着作用。根据几位学者的意见,一部分撒鲁尔人在1380年至1424年之间,经过撒马尔罕、吐鲁番、肃州, 来到现在甘肃的西宁并定居在那儿。目前在土库曼境内撒拉克一带和俄国、波斯边境地区的撒鲁尔人把自己当作最古老、最高贵的土库曼人。
关于这个迁徙时间,中国学者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中国撒拉族是元代从中亚来的。根据以上所述内容,我们觉得中国撒拉族可能与撒鲁尔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1.从时间上看中国撒拉族先民可能来自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撒拉族先民到达现在中国青海的时间已被学者们认为是在元代。这种论断最重要的是有中国史料的证据。乾隆时期编修的《循化志》卷五记载:
(撒拉族)始姐韩宝,系前元达鲁花赤。明洪武三年五月邓大夫下归附,六年收集撒剌尔,世袭百户。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 在至元年间将原来在河州(当时包括现在的撒拉族聚居地循化)的“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改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下有“积石州”和“撒剌田地里管民官”。由此可见,撒拉族先民移居今循化的时间至晚在十三世纪末。而撒鲁尔王朝从立国到解体的时间(1148-1286年)也刚好经历了十二到十三世纪。撒拉族先民在在撒鲁尔王朝时期或王朝解体以后迁到中国,从时间上来说是可能的。

循化街子的嘎勒莽之墓
2.从当时蒙古帝国与撒鲁尔王朝的关系来看,中国撒拉族的先民可能来自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正如前面所述,为了免遭屠城之灾,撒鲁尔王朝艾布·白克尔归顺了蒙古窝阔台汗王,后者也册封艾布·白克尔为“幸福之汗”。艾布·白克尔还每年派其儿子或一侄子晋见蒙古汗王,并缴纳赋税,并对蒙古人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后旭兀烈到达河中时,艾布·白克尔派要员远道相迎。当旭兀烈出征巴格达时,撒鲁尔王朝穆罕默德沙也领兵参战中脉远红。撒鲁尔王朝在后期时代,实际上完全依附于伊利汗国,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也和蒙古王室联姻。这一切说明了撒鲁尔王朝和蒙古帝国的特殊关系。因此,如果撒鲁尔王朝的部分撒鲁尔人作为蒙古军队的一部分来到中国而担任积石州达鲁花赤一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撒拉族传统的篱笆楼民居
3.从可查史料来看,中国撒拉族的先民可能来自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除了撒鲁尔王朝外,在目前可见的史料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撒鲁尔人与蒙古军队有过什么联系,更不用说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而中国撒拉族的先民初到今循化时与蒙古人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因为,担任达鲁花赤一职的并非普通人员。根据撒拉族自己的文献,撒拉族的聚居地今循化地区是由他们占领的。最大的可能是撒鲁尔人与蒙古军队共同攻克了今循化这个地方。再根据撒拉族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崇尚勇武且多次立军功的表现来看,撒拉族的先民初来之时也应该是军人。如果撒拉族的先民是军人,那么,他们出征中国之前就应该与蒙古人有着很好的关系,而在有史可查的资料中,只有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与蒙古军队保持着这样的关系。
4.从撒拉族所珍藏的《古兰经》珍本来看,他们可能与撒鲁尔王朝有关。根据撒拉族目前所拥有的传世手抄珍本《古兰经》来判断,他们在东迁之前也应该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普通百姓获得此种古兰珍本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拥有这样的古兰经则并不奇怪。2004年9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宗教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考察团一行六人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考察鉴定了该寺所珍藏手抄本《古兰经》的历史渊源,之后专家组成员之一陈进惠先生撰文认为该《古兰经》是在阿拨斯王朝时期,即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形成的。根据笔体推断,此经很有可能由名家书写。如前所述杨受成争气,撒鲁尔人在塞尔柱帝国的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撒鲁尔王朝也与巴格达的塞尔柱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那个时期,来自撒鲁尔王朝的撒鲁尔人获得一部出自名家之手的手抄本《古兰经》并把它带到中国也是完全可能的。

撒拉族古兰经手抄本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假设,中国撒拉族先民为十三世纪撒鲁尔王朝(主要版图在今伊朗国)的撒鲁尔人,他们可能作为蒙古军队的一部分而来到了中国,但这个假设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版权归刊物和作者,引用请查找原文,转载时有删节。图片来自互联网。
编辑:周传斌 唐亚男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920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