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文记】方孝孺: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下)-芷蘭齋对于方孝孺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是:“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
【觅文记】方孝孺: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下)-芷蘭齋
对于方孝孺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是:“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盖其志在于驾轶汉唐,锐复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秦力生。”针对《总目》的这段评价,周振甫在《中国文章学史》中总结道:“他的文章,出入于苏轼、陈亮,即不同于理学家。他是宋濂的学生,又受宋濂推重理学家的影响,也推重理学赵凌子。宋濂的文章,欲合义理、事功、文章为一;他的文章,合义理、文章为一,更具有发扬蹈厉的精神。”
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结论呢?周振甫引用了方孝孺《与王修德二书》中的一段话:
夫文辞于学者,至为浅事。以道言之,正不必求其新奇,惟发人所未尝言之理吴逸文,则可谓之新,非众人思虑之所及,则可谓之奇。如孔子之大传,有圣人以来比格云,未之有也。子思之《中庸》、孟子之七篇,有诸子以来,未之有也。周子之《太极》《通书》,张、程之《西铭》《易传》,以至朱子之所论者,有经说以来,未之有也。以其古所未有谓之新奇可也。然圣贤岂务为新奇哉?其道明,其德盛,其言不得不高且美耳。故夫外道德以为文辞者,皆圣贤之所弃者也。
另一块墓碑
由这段叙述可知龙枪编年史,方孝孺的文章观念一本于他的老师宋濂。虽然如此,他在有些说法上,跟宋濂也并不相同,方孝孺在《三贤赞》中说:
圣贤之道,以养气为本。今之人不如古者,气不充也。气不充则言不章通用运费网,言不章则道不明。予窃有意于道,而患萎靡不振,思起古豪杰而与之游,求于往昔,得三人焉:曰司马子长,曰韩退之,曰欧阳永叔,三人皆气豪辞雄,有振衰立懦之功。
对于方孝孺的这段话,周振甫评价道:“这就与宋濂不同,宋濂极推崇宋理学家周、二程、张、朱五子,推崇五子的文章同于经书,即义理与文章合一。孝孺不写五子赞而写《三贤赞》草帽歌歌词,把五子的性理与三位豪杰的文章分开,而推崇文章。把性理和文章分开,把理和气分开。认为五子讲理,三杰讲气,要求气充而纠正萎靡不振,重在学文章而不是学理,这就说明孝孺还是推重文章的。”
还有这样一块文保牌
由以上可知,方孝孺的文章观念颇为正统,从其所作散文来看,也是本着唐代人此类文章的三段论。比如他所作的一篇《蚁对》,该文的第一个段落是讲到一位天台生,这应当是作者的代称巩金瓯,其称自己在某个暑期的夜晚坐在蚊帐之时,一位侍童给他扇扇子,时间久了,童子也靠着床睡着了,可是不久,他就听到了耳旁有很大的“嗡嗡”声,接着他就感到了疼痛,于是他就两手拍打,而后闻到了手中的血腥味,他立即把童子唤醒,点亮蜡烛一看,原来蚊帐没有拉下来,里面满是叮咬他的蚊子。这个结果让天台生很生气,他斥骂童子,而后童子经过一番张罗,把蚊子赶了出去。接下来,天台生一声长叹说:上天为什么要生出这样的害虫?
童子听闻到他的这句感慨,于是就发了一大通的议论:
童子闻之美秀图图,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晋中人事考试网,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又见桃花开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众人围观
显然,这段话乃是方孝孺借童子之口而说出者,其称上天造物日本狐狸犬,本就是各有不同,但上天却对所有生物平均对待,只是人觉得自己珍贵而他物贱,于是人就可以任意地宰杀其他的动物,但上天并没有规定其他的动物不能吃人。而蚊子也是动物的一种,它们白天怕人,躲避起来,到了夜里,趁人不备,而后讨食,这有什么不对呢?而今人这种动物每天里道貌岸然,白天看着都一样,而暗地里却互相残害,而今你因为被蚊子叮就大为恼怒,那么多的人间残害,你却不去管,难道是君子吗?这段议论正是该篇的文眼,点出了人性的虚伪与残忍。
方孝孺还写过一篇《指喻》,该书的第一个段落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麂子角,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柯哀分析文,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杨邦乂剖心处,不知为何写成了这个“义”字
细读这段话,显然方孝孺是仿《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蔡桓公屡次不听扁鹊的劝告,终于身亡。但方孝孺却改变了这个故事的结局,他说一位姓郑的人,本来身体很好,可是某天拇指上长了一个小疙瘩,结果他不以为意,疙瘩越长越大王宣予,情况严重后,他才去看病,医生问他何以不早来,如果早来的话,当天就能治愈,而今病情发展到这种情况,至少三月才会好。果真此人服了汤药之后,两个多月才缓了过来。接着方孝孺发了这样一顿议论: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他觉得天下之事,刚开始都是小事,可是后来却变成了大患,这就是平时不治理,所以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由此可知,方孝孺写文章,喜欢以一个故事为发端,
本间贵史而最终来表达他的观念。对于如何才是一篇好的文章,方孝孺强调要贵在有神k1619,他在《苏太史文集序》中说:
天下之事,出于智巧之所及者,皆其浅者也。寂然无为,沛然无穷,发于智之所不及知,成于巧之所不能为,非几乎神者,其孰能与于斯乎?故工可学而致也,神非学所能致也,惟心通乎神者能之。神诚会于心,犹龙之于雨,所取者涓滴之微,而可以被八荒、泽万物阚丽君,无所得者,譬之抱瓮而灌,机械而注,为之不胜其劳,而所及仅至乎寻丈之间。
古碑
对于方孝孺的这段论述,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评价道:“这又俨然是东坡论文的主张,真是能得苏子之意者。智巧是才,而神则超于才,是无所用其才。盖才之所溢为气,气之所发于文者为顿挫阖辟,为驰骤反复,惟神则不能无智巧而不可用智巧水墨山河,所以‘顿挫阖辟而不至于肆黄夏蕙,驰骤反复而不至于繁’。无其才而学其文,则‘非拘则腐’,有其才而学其文则‘其诞则野’,即使免于上述二病,而所能企及者,也是‘工’而不是‘神’。‘工可学而致也,神非学所能致也’,所以惟不学其文,而得其意,才是‘默会乎神’,才为知变化之道。这样说,所以又同于古文家的见地。”
方孝孺的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东北山麓。南京的这趟寻访还算顺利,本来是请顾正坤兄开车到处寻找,顾兄人特别好,做事认真,性格也不急不躁,可能正因为如此,使得他开车也变得磨蹭,这跟我的性格特别不相符,在我的催促下,搞得他一头大汗,以至于第二天都不好意思再麻烦他,索性乘出租车在南京城内到处寻访。
找对了路
天地正气牌坊
方孝孺雕像
这天打的来到雨花台风景区的东北角,由北门进入,沿右侧上山小路前行,首先路过杨邦乂剖心处。再前行50米,穿过一片杜鹃花山坡,沿坡下行是一片竹林,路旁有太监义会碑,此碑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再前行20米山坡上即是方孝孺墓流氓公爵,墓前的石牌坊以篆书字体刻着“天地正气”,牌坊的左柱上用楷书刻着“十族殉忠天遗六世”,右柱刻着“一抔埋血地接孝陵”。后面是方孝孺半身铜像。
忠魂
守卫
文保牌上的字写对了
沿铜像后台阶上行20余米,平台上即是方孝孺墓,墓前石碑刻着“明方正学先生之墓”,碑后即圆盖形墓丘强5攻击机,全部以青石覆盖。墓的两旁立着二十余块碑刻,均是赞叹方孝孺者,第一块录着明释道衍对方孝孺的评价——“天下读书种子”,然字迹非姚广孝之手笔。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98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