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巧合,而郭嘉的儿子又是谁?-秉笔春秋吕书生 余超颖还是是征集来的建议,主角依然是郭嘉,写完这篇接下来会是曹郭、郭荀,总觉得走向了奇奇怪怪的方向...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流传了很久,不知道出处是哪里,也一直没放在心上。这话可以有2种解释,第一种就是字面意思:郭嘉没去世,诸葛亮就不会出山。第二种解释很清奇:如果郭嘉不死,或者诸葛亮不出山,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先说第二种“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连话都没说全,怎么让人理解这个意思,也不押韵,藏着掖着干什么。而成就
余超颖“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纯属巧合,而郭嘉的儿子又是谁?-秉笔春秋吕书生
余超颖
还是是征集来的建议,主角依然是郭嘉,写完这篇接下来会是曹郭、郭荀,总觉得走向了奇奇怪怪的方向...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句话流传了很久,不知道出处是哪里,也一直没放在心上。这话可以有2种解释,第一种就是字面意思:郭嘉没去世,诸葛亮就不会出山。第二种解释很清奇:如果郭嘉不死,或者诸葛亮不出山,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先说第二种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连话都没说全,怎么让人理解这个意思,也不押韵,藏着掖着干什么。
而成就三国鼎立最关键的两场战役,一是赤壁之战,这功劳应该算在周瑜身上,或者算在整个孙刘联盟上,结盟也是鲁肃先提出,诸葛亮后出使的,出使这种工作孙乾、糜竺也经常做,让诸葛亮去一是相信他的能力,二是因为诸葛瑾在江东。赤壁之战的结果是,荆州大部分被孙刘两家瓜分,其中刘备拿到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也为随后入蜀打下了基础。
二是夷陵之战,如果曹丕趁机出兵,是有可能完成一统的,但他还觉得孙权是自己的臣子,错失良机。这一战的关键人物是陆逊,诸葛亮远在成都,起到的作用很小。郭嘉之于曹操,就像法正之于刘备,法正能把犯脾气的刘备拉下战场,而郭嘉也有可能劝阻曹操不要发动赤壁之战,当时有疫病发生,曹操也许会因为心系郭嘉而退军。
再来说第一种
郭嘉27岁出仕,207年去世,同年27岁的诸葛亮出山,只能说是时间点上的巧合。同年去世的还有张绣,封邑多达2000户,其余将领连1000户都没有,为什么不提“张绣不死,卧龙不出”呢?
208年,司马懿也被征辟为文学掾,同样是在郭嘉去世后出仕的,要不要说“郭嘉不死,仲达不出”?还有,同年刘禅出生,有没有人愿意说“郭嘉不死,刘禅不生”?
或者在“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前边加一句:戏志才不死,郭嘉不出。这也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戏志才去世后,荀彧才把郭嘉推荐给曹操。
这话反过来说不也一样,“卧龙出山,吓死郭嘉”。看,在同年这么宽泛的时间段内,可操作的余地也很大。诸葛亮出仕的原因说得很清楚“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看好刘备,想匡扶汉室。顺便,人是在不断成长的,也别指望诸葛亮刚出山就能达到后来的高度。
因而,“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就拿来过过嘴瘾。
郭嘉之子
郭嘉是有子嗣的,名为郭奕,字伯益。只是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就不单独写一篇了。
史书上关于郭奕一共有两处,一是《魏书》称赞他“通达见理”,王昶的《诫子书》“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
简单来说,郭奕有乃父之风,“通达见理”就是明白人情事理,曹操写给荀彧的书信里,同样提及郭嘉“通达”。接着看王昶的评价,看得上的人就青眼有加,看不上的人就当作草芥,这个状态很像郭嘉年轻时,不喜欢与寻常人接触,只结交英才俊杰。
但郭奕学得不全,轻视权贵学到了,但胸襟不够旷达。而郭奕担任的是太子文学,但郭嘉去世时还没有魏国,只能说是文学掾,侍奉世子曹丕,足见亲待,巧的是司马懿也是文学掾。郭弈早逝,要不然也能有个“太子四友”的名头。
明天开始写奇奇怪怪的短篇...
郭嘉:郭嘉是否出身寒门?军师祭酒又是个什么官职?
郭嘉:郭嘉:我这一生,你了解吗?
郭嘉:曹操:这是最了解我的人
郭嘉:郭嘉:论网红是怎样炼成的
郭嘉:关于郭嘉的4首诗,你还记得几个
郭嘉:风起于青萍,不知所终
郭嘉:郭嘉一生的足迹,你留意过他都去过哪里吗?
郭嘉:同样的姓氏,郭嘉与郭图差别在哪?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