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374

余超颖“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8谭宏清-元辰文苑 余超颖夷陵评论||“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8谭宏清总第241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组稿:元辰刘艳编发:元辰谭宏清,生于1973年,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业余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作品见于《芳草》、《三峡文学》、《梧桐雨》等刊物,2015年个人文集《田猎故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谭宏清散文选爷爷出生于一九二七年,他在七十一岁的时候,才放下那架用了多


余超颖“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散文08谭宏清-元辰文苑

余超颖
夷陵评论||“走马春风看夷陵”诗歌散文展
散文08谭宏清
总第241期 夷陵区文艺理论家协会 主办
组稿:元辰刘艳编发:元辰

谭宏清,生于1973年,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业余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作品见于《芳草》、《三峡文学》、《梧桐雨》等刊物,2015年个人文集《田猎故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谭宏清散文选

爷爷出生于一九二七年,他在七十一岁的时候,才放下那架用了多年的木犁,他对父亲说:我的力气确实搬不动这架犁了。现在,爷爷已去世十年,但他使用过的那张铮亮的木犁,依旧完好地摆放在老家的屋檐之下,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一道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风景。
木犁是传统手工农业中,与耕牛配套耕作田地时不可或缺的工具,由天然弯曲的木质犁弯、楔形的犁底、笔直纵向连接的中后部扶手组成。所有构件都是爷爷亲自在山中寻找的木质致密、超硬耐磨的铁匠木、椆树,经过木工精细加工打磨而成,然后在犁底配置上铸铁的鑵头,通过纤绳、扼兜与耕牛的连接配套,便在爷爷的操控下,十年如一日,陪伴着十多亩土地,以及一家三代八口人的希望,犁开黄色的田地,堆成一陇陇岁月丰收的诗行。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跟随在爷爷耕耘的木犁前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麦茬田耕种苞谷前,把收割中遗漏的麦穗捡拾一遍;耕作红薯土豆地时,把随耕耘暴露在外的薯块,捡拾到篮子里面。耕地歇息的间隙,爷爷就会给我们讲一些“自己动手收获的果实、吃着才香”,“不能浪费一颗粮食”,“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别人给你十分礼,你要还别人十二分礼”等劳动、节约、做人的道理。
爷爷耕作旱地时穿着球鞋,耕作水田时则打着赤脚,他辛勤劳动了一生,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即使后来改革开放后家庭条件稍微宽裕的情况下,他一直只穿手工布鞋和非常便宜耐用的解放鞋。他勤劳简朴的习惯也影响到我们一家人,无论何时,都保持这种习惯和传承,对物质没有过度、过多的奢求。
农闲时节,爷爷会给木犁抹上一层桐油,擦拭铮亮,放到防潮的阁楼,以免霉变。他是读过私塾的,闲暇时就借来《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薛仁贵征东》,以及后来流行的伤痕小说《五瓣丁香》、武侠小说《萍踪侠影》等书,戴着老花镜细细品读。他说这是“用眼睛在耕地,也会收获粮食”。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也就养成了静心阅读的习惯。
基于这些琐屑的细节,后来我女儿读初中时,老师要求她们写一写自己的家风是什么,女儿对“家风”一词一知半解,便来问我,我给她简单举了几个太爷爷的例子,就告诉她,你就写八个字吧,那就是:勤劳俭朴,勤读诗书。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农机迅速地取代了耕牛和木犁,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耕作的劳动强度。但那张铮亮的木犁一直摆放在我老家的屋檐下,每次看到刚劲不屈、写满沧桑、一直保持着耕耘状态的它时,眼前就好似飘扬起一面烈烈的旗帜,它提示着我,时刻不忘勤奋和劳动,困难时不忘韧劲和坚强。木犁的存在,让我坚信: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不放弃,就会有转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机会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从文字中,读过朱自清梅雨潭的绿,以及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绿与清冽,只是至今为止一直没有机会亲身去感受。及至亲眼目睹了三峡奇潭那变幻莫测的绿、毫无尘滓的清之后,我终于对这一今一古两位文学大师亲临水潭之后的那种深刻感触,可以略知一二了。
相比于文字意象中梅雨潭与小石潭的绿,窃自以为,三峡奇潭的绿,是入感官、入画图、入乐律的超品质之绿。
三峡奇潭是一串挂在奇特山涧的翡翠手串。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潭,或轻盈,或洒脱,有的调皮活泼,有的老成持重,不规则地散落在坚固的火山沉积岩沟谷之间,串起它们的,是一线流量不算大的纤纤秀水,活脱脱就是远古仙子遗落在上洋山涧的一串翡翠珠子。就是那样一缕弱水,在山间经过亿万年的磨洗,在每个有跌水的地方,把坚硬的整块火山岩雕刻成建盏型、盆型、坛子型、箕型、甚至花生连体的型状,风格变换,令人目不暇给。每个水潭的颜色各异,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融合了天空的深蓝,空气的澄澈,地上的七彩,心中的梦幻,成就一串在天地间闪耀迷醉与诱惑光彩的宝贝。它本是属于仙子的,我等凡人,只能临湖而嗟、临渊而羡。
三峡奇潭是行走于季节之间的一张张油画,书写着春之鹅黄,夏之泼墨,秋之炫酷,冬之静艳。水在这里,是染料。大自然在这里,是画布。季节在这里,是精工的画师。一切美工的要素,邂逅奇潭的天工造化,便依次展现出绿的递进色、演化色、交替色、覆盖色......层层叠叠,意象万千,好像她的颜色是不需要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心灵中盛装调色板的空间,只能摆布三峡奇潭绿色层次的一二,大多数的,只能交给第六感去了......
三峡奇潭是奏响在心底的一首首绿色乐曲之经典。挂满峡谷的道道瀑线,是箜篌的丝弦。奇潭罗列其中,是钢琴的键。在纯天然绿意荡漾的谷间,奏响一首绿色的轻音乐之经典,便有了姑苏、枫桥、高顺流水......在月亮升起的时候,随着铮铮的清音,望月潭、盼月潭、洗月潭、月牙潭、捞月潭......得以如一个个绿色的音符,跃出水面,奏响乡韵的天籁,盈盈升起到翠屏般的月夜空间。我只想沉醉于这阴柔的音乐间、夜色间,永远也不走出这奇潭之绿萦绕的梦幻空间。
我不想,也无意带走三峡奇潭哪怕一丁点儿的绿。她只有在天然的背景中,才得以让她在绿之光辉与乐声弥漫的时空里,色开六合,霞映长天。才得以让每个走近她的人,心生极乐,留恋其间。

对于黄柏河畔分乡老街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青春的岁月。因为八十年代末,在分乡高中读书的我们,还得以与一条充满历史记忆的老街,共度了三个春秋。以致于她的影子,变成了一片绚烂的秋叶,在时时泛起思绪的暖阳里,闪耀着金辉。
老街的身姿,立体而富有张力,像重庆朝天门通向解放碑的码头街道微缩版,陡峭蜿蜒中透出不可阻挡的古朴韵味。从保康方向而来的古官商驿道,在土地岭,以俯冲的姿态,铺开了一条长约三百米的青石板街道,朝分乡场的中心迂回穿插而去。站在老街顶端的门楼,看到的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青瓦土木房。顺着磨光的、宽阔可容五六个人并行的石阶,一唱三叹地走到底部的溪边,便是一座木质的廊桥,廊桥名为 “中桥”,大概取其大致位于老街中位之故。桥上清风习习,桥下流水潺潺,可供来往人员休憩。中桥处再回望老街,就需微微仰视,层层石阶和板房、商铺的旗帜匾牌,还有木质的房屋飞檐翘角,渐渐消失在街道拐弯处。街道中部的一块大的石阶,一侧镌刻着遒劲的“永奠佳城”字迹,可见这条古街的设计与建造者,颇是煞费了心血。也可从分乡老街的历史遗迹上,感受到昔日“垭丝之路”商道的繁华盛景。
老街的态度,祥和而散淡,似一位饱经风霜、坐在门口悠闲晒着太阳的老奶奶。八十年代末,分乡作为宜昌县东北部一个行政辖区最大的管理区,已有了“保宜”公路干道与通往管理区政府新街组成的十字路格局,但商业的重心,似乎还落在老街,杂货、缝纫、药铺、面馆、理发店、水果摊、旅社、照相馆、服装等都集中在以“中桥”为轴心的老街上,商铺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主,户庭既是店面,多为活动木板结构,典型的明清老街风貌。走在老街,无论购物与否,都像走在自己的老家门口,心情闲适而恬淡,从踏进老街的那一刻,就毫无距离感。老街上无论热闹还是冷清,都保持着整洁有序,散发着浓郁的乡情味道。
老街的血液,青春贲张,一如改革开放之初的青春男女,朴素的衣妆下,流露出朝阳般的精气神。那时的集镇上有高中、初中各一所,高峰时师生高达千人以上。分乡高中就倚靠在中桥的一旁,红砖堆砌、未加粉饰的办公区及教学楼,自然成了老街的一份子。学校的步行通道出口,就在老街上。川流的学生给老街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带来了青春与欢笑。常见三两学生成群,邀约坐在手擀水饺馆,吃一碗价格两毛钱、数量上却是十二个的大碗水饺,美丽的老板娘像亲人一样招呼我们,满面春风服务周到。也经常看到,一群学生相约坐在中桥上的休息平台,神吹海侃,听溪声,观星辰,唱流行歌曲,流露着青春无拘的自得。古朴与青春的挤撞,也让分乡老街,多了一些张扬的青春气场。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分乡老街已不复往日模样。新街的改造及建成,商铺都迁移了,老街的砖木板房陆续被楼房取代,石板路也逐步被拆除,被水泥抹平,电线、通讯网络横跨牵拉,目光中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清晰而古朴的视野。高中已撤销多年,老街两边阔大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大多紧闭着大门,偶尔有零散的几个人走过,脚步声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老街便像尚未被水泥路彻底淹没的部分石阶一样寂寞。时间的大手,让乡愁除了留在现实的一些角落,更多地是留在了老街人的心里面。
回望分乡老街,在无言的感喟中,忽而灵光一闪,从心中悠悠吟出一首小诗,于是记下,权作永恒美好的老街记忆。
这条老街,
雄踞“垭丝”要道,
伫立“宜保”路旁。
这条老街,
见证我青春的记忆,
记载我丝缕的忧伤。
相见老街不言老啊,
行走老街见街坊;
世间轮回金石存哟,
千年一景终难忘。

沐着春日的暖阳,踏着户外的轻风,丙申岁二月十八日,与市、区文友齐聚官庄村,听村史,赏风物,话发展。有感于官庄的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乃从个人观感,以“山、水、路、文”的序列,初步概括出“官庄十景”,供讨论之用,以期早日形成官庄人文与景观的诗意囊括。并顺诗一首,为开篇句尔。“官庄好景三月天,风轻水清似婺源;柳丛漫步闻丝竹,且坐酒肆赛李仙。”
四屏叠翠
进入官庄宽阔的桔颂广场,迎面而立的,是四座连绵饱满的山丘,有的呈马鞍形,有的呈半月形,山上林木丰茂,四季常青,象一带翡翠的屏风,将官庄小盆地揽在怀中。按照山形地势,命名分别为“福、禄、寿、喜”山。若辅以步道,栽种四季花树点缀其间,修三两凉亭碑廊,阐释中华的健身养生知识与文化,登山眺望,村户烟树,当为极致之景。
狮山桔影
官庄是柑桔大村,适宜的海拔,丰厚的土壤,良好的水文条件,使这里从七十年代就开始早熟温州蜜桔的栽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村已经成为全省知名的的早熟蜜桔大村,中国(三峡)柑桔艺术节连续两届在官庄村举行。而狮子山、习家岗柑桔场是发展最早的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桔园,也是官庄村北面的制高点岗地,当地政府建有观景平台,“中国早熟蜜橘之乡”的三峡石刻字分外醒目。阳春三月,登上狮子山柑桔场,满山桔子花香馥郁,让人神清气爽;秋日登上该地,又见满山红桔似繁星,点亮满村绿色景致,登台远眺,可摘桔品尝,佳朋相聚,更话桔乡小康。
蜘蛛洞天
官庄村除开中心村一带是个小盆地之外,其它地方诸多喀斯特地貌,山型各异,殊多景致,尤以东南面的蜘蛛洞最为奇特。蜘蛛洞洞口阔大,洞道幽深奇特,象一节一节的香肠,据说有三四里路长,行走其间,神秘有趣,充满对“蜘蛛精”的种种幻想。内有淙淙清泉,汩汩而出,在洞口腥成小瀑布水景,瀑布中间,长满翠绿的香菖蒲;站在洞口,可观洞外风景,可品洞内冬暖夏凉。
水库长堤
官庄水库是宜昌城区百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是兴修于六七十十年代的中型水库,总库容一千五百多万立方。水库库堤全部是人工用土方夯筑而成,呈“U”型的大坝长堤,雄伟壮美;水库内,绿波浩淼,正是它,托起着宜昌城的生命之源。
官河柳影
官庄河,倚靠着中心村落南边的山脚,淙淙流过。小河虽然流量不大,但水质清澈,水草青青。在开展绿色示范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在官庄河沿岸栽植了垂柳、池杉、红叶石楠等立体绿化带,漫步官庄河边,垂柳依依,花香鸟语,春夏秋冬,各有韵致。走在官庄河边的柳丛之中,就是走进在最原始的乡愁里。
步道游趣
通往官庄村的柏油公路,从小鸦公路始,至官庄村中心广场止,全长五公路。为方便户外运动,政府在规划修建道路时,就按照城市“绿道”的标准,修建了人车分流的步游及骑行道路,并配套高规格的绿化隔离带,辅以彩色的沥青路面,骑着山地自行车,或者徒步走在步游道上,可观赏沿途风景,彻底放松身心和心情。
古道市集
官庄老街,自古就是重要的商道,两边房屋密集,诸多商铺酒肆。通过新农村建设,街道两边全部建起了峡江风格的房屋,铺设了青石人行道板和柏油街道。官庄村沿袭了每月赶集日的传统,每逢集会之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确是购买快乐、交换喜悦、娱乐心性的好日子。
金钟禅音
曾有的金钟寺,毁于历史的尘烟。为再现金钟寺古韵,在推进新村建设时,规划建设了金钟阁,阁楼高三层,飞檐翘角,朱红户牖,蔚为壮观。虽然没有香火禅音,但登上楼顶,可俯瞰官庄四围山色,依稀可以听见远古的、袅袅的禅音。
村史幽廊
官庄建有村史陈列馆,展馆内,陈列着能见证官庄悠久农耕文化历史的各种用具、资料,走进村史馆,就好比走进了官庄历史的悠久长廊,又闻马蹄声声,耕犁哗哗,石臼笃笃,社戏莺莺;又见村头对弈,青瓦酒旗。在现代的车流里,找到一份精神的悠远情韵。
桔史观园
为办好中国三峡柑桔文化艺术节,作为宜昌橙的起源之地,宜昌在官庄村中心广场的东北侧,修建了三峡柑桔博物馆,并广罗柑桔发展演进的史料与图片,按照物种探源、品种展示、产业发展、桔颂文化等篇章,图文、实物并茂展示了柑桔发展的历史,可谓是柑桔的科普展馆,也是柑桔在宜昌发展的业绩展馆。走进柑桔博物馆,就走进中国柑桔发展史的大观园,走进了桔颂文化展示的宽广舞台。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47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