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超颖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浏览: 447

余超颖“艺气相投”开幕式上,余未人用13分钟讲述了什么故事?-孔学堂 余超颖“久等必能“舒·展”。1月5日,因雪凝天气延期了一周的“艺气相投——相宝山大院艺事”,作为“舒·展”与孔学堂联手推出的年度大戏,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盛大开幕。狮子路29号,相宝山大院,贵阳画院和曾经的《花溪》月刊编辑部。上个世纪80年代,这座大院汇聚了一拨艺术信徒,这里的生活,总是与文学、绘画、音乐和诗歌做伴,与贵州艺术最辉煌的记忆和最生动的面孔相连。而今数十年过去,从这里走出的文化人和艺术家——戴明贤、董克俊、廖公弦、余


余超颖“艺气相投”开幕式上,余未人用13分钟讲述了什么故事?-孔学堂

余超颖

久等必能“舒·展”。1月5日,因雪凝天气延期了一周的“艺气相投——相宝山大院艺事”,作为“舒·展”与孔学堂联手推出的年度大戏,在千呼万唤中终于盛大开幕。
狮子路29号,相宝山大院,贵阳画院和曾经的《花溪》月刊编辑部。上个世纪80年代,这座大院汇聚了一拨艺术信徒,这里的生活,总是与文学、绘画、音乐和诗歌做伴,与贵州艺术最辉煌的记忆和最生动的面孔相连。而今数十年过去,从这里走出的文化人和艺术家——戴明贤、董克俊、廖公弦、余未人、平治、廖国松、谌宏微、曹琼德、唐亚平、杨国勛、何礼谦、刘隆基、和国政、张建建、颜冰、戴冰、董重……一个又一个,灿若星辰,在贵州当代文化艺术的天空中熠熠闪光。
这是一场艺术家们的合展,更是一个艺术群体的“时光隧道”。通过展厅里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过往的书画旧作和文献资料,还有现场用老家具还原的当年的聚会场所,“相宝山大院”的艺术居民和观众倏忽之间仿佛被带回往日。当年总爱聚在一起唱歌的文青们又带着吉他回来了,围在展厅中间搭建的“张建建家客厅”里(相宝山大院时代的艺术评论家张建建家客厅,是每个夜晚文青们聊天唱歌的据点)。人还是当年那些人,哪怕有点老了;歌也还是那些歌,唱着依旧年轻。
策划了很多场展览,这是我第一次遇见一个不知疲倦和没法终止的开幕式——主持人宣布开幕活动结束,可是最后压轴环节的围坐和歌唱却延续到晚上大院聚餐的桌边,甚至饭后几十号人又回到孔学堂艺文馆,继续唱,继续嗨,夜色渐深,却歌声不绝。我不知道什么才是一场成功的展览的标准,但哪怕只是这一首接一首,仿佛要和时光并肩一直走下去的歌,哪怕只是这一个无比温暖和欢乐的夜晚,我就已经感到圆满;而如果还能激活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激活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和最真挚的情感,我以为那就更是“舒展”到了巅峰。
开幕式上先声夺人的环节,是余未人老师的朗诵。文章是她为了这个展览专门写的,开幕前一天她在家里操练了一遍,估算出朗诵时间“要用13分钟”。我原本担心是不是太长了些,但是现场观众的专注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彻底放了心。在这有料有趣,瞬间结束的13分钟里,余未人老师究竟说了些什么?
跟随她的文章,来重温一下吧。
舒畅”

戴明贤先生和策展人舒畅。戴老给这张照片配的音是:“小舒说:借俩钱花花?我沉下脸来:想得美!”小舒把这个配音发到朋友圈,引发了各种搞笑配音版本。
相宝山艺苑耆老轶事
余未人

相宝山大院曾经是贵州的一处文化胜景。贵阳书画院和花溪编辑部的老营盘。
廖国松,人称廖老柏,是大院潮流艺术的头领儿。他写诗,是五六十年代贵州诗坛“三廖”之一。此君诗歌、摄影、音乐、音响、油画、小说、盆景、古董……什么时髦都不落下,玩什么都能玩出名名堂。出版诗集小说集散文集数本,前不久在“对坐”举办的个展“老柏画展”上,有人还以为都是近作,谁知,他早在文革中的七十年代就画出了莫奈风格的油画,可谓前卫中的地下先锋。个展上他的画作几乎售罄。他七十年代的个人肖像照英气勃勃,用光可与影星媲美。有人说:“你的照片真像电影明星照啊!”“我要不是个子矮了点,哼……”“哼,那你要干什么?莫非要提刀刀去大十字杀人?”
文艺评论家张建建,早年在市杂技团吹黑管。张建建每天中午进入市文联资料室读书,行动不无诡异。兼管图书的高晴娇小玲珑,从小学扬琴,军队文工团转业。耳鬓厮磨,二人终成眷属。张建建出没过的文艺门类有:文学、文艺理论、民俗、音乐、戏剧、舞蹈、瓷艺,还学外语,又翻译佛经……他是理论研究室的光杆司令,也从没正儿八经地应过卯,引人羡慕嫉妒恨。请他出山,任个《花溪》副主编,他哈哈一笑再无下文。九十年代气功热那阵,我久违于他,见面即问:“最近功力如何?”他严肃地抛出三个字:“他心通。”呵呵,我打个激灵,心中藏匿的“小”,这会儿莫不全数被建建给“通”了?

九十年代初,电话还是轻奢物件,装在走廊里,几层楼共用。一听到到对方软软的“国语”,接听人就会高呼:“和国政,台湾鸟友来电!”于是,和国政操起乡音浓郁的贵普话,回答鸟友咨询:“你勒(的)画眉内火重啦,多三少二喂点虫虫脑脑就行,多不得啊,阿(那)是腥荤……”鸟犹如此,何况乎人。我等工资只有一两百元时,有老板出资六千元请他“站灶”,和国政不屑,他对《花溪》是一腔侠肝义胆。他的小说集《鸟斗》,被鸟友们奉为经典。和国政是祖辈显赫的云南纳西族人,又是道地的贵阳通。庙堂正史、婚丧民俗、俚语小曲,禽鸟鸡犬、三教九流,旁门左道……他无一不谙熟其弯弯道道真真假假,时有神来之笔。
七十年代我在乌当区文化馆当个馆员,工人画家董克俊已是家喻户晓。出自他手下的毛主席画像非常传神,他被文艺青年们奉为偶像。我久仰于他,想象中是个响当当的工人阶级。他来我们馆传授素描、速写时,我见到的却是个文弱书生。他不认识我。我也不好意思攀附。后来,他为《雪峰寓言》绘制的版画插图名闻遐迩,继而一发不可收,作品出类拔萃,国内国外举办了各种个展,还时有美文亮眼。董府佼佼不群的家装,是他亲自操刀、斧、锯。一个西式古典壁炉打造多年,却也从没见冒过烟。
1989年我到北京出差,抽空去看了曹琼德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绘画艺术个展,展厅人头攒动,气氛炽热,曹兄并不在场。记得展出了好些抽象风格的丝网拓印画,《岜沙·牛》《岜沙·树林》《岜沙·老树桩》……101幅卓尔不群的画作。那么多青年人像追名角儿似的追画展。看完后,我又上到五楼。走进一位国画大师的展厅,却是清风徐徐,门可罗雀。这着实让我震惊了。这是八十年代的文艺奇观。曹兄的家装是亲自上阵,十年磨一剑,是圈儿里的样板房。
这里摘几句廖国松写版画家刘隆基的文字:“隆基五官清秀俨然文质彬彬的一大帅哥。下乡最吃得苦,任你威宁苦荞粑难啃,隆基依然嚼得津津有味。一次,几个人借宿于农家,惹了一身虱子,有人就打道回府了。隆基毫不在意,并将那虱子掐得哔哔啵啵响。隆基还算得是贵州丝网版画的老大哥……只要听说一种新技法,远在千里之外,隆基也要乘火车上门讨教。”

诗人廖公弦已仙逝十几年了,五十年代,他是贵州诗坛“三廖一张”的领头人,从学生时代直到去世,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他是单位一把手。1979年,我刚调到《花溪》小说组时,他给了我一篇四川新秀的小说让我编辑,小说基础不错,毛病颇多。我编完后给他。后来,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我们看了你编的稿子,可以了。”我这才知道,他是在考核我呢。这个“我们”还有谁,他没说,我也不便问。廖公弦口才极佳,在正式场合演讲出口成章气势如虹,私下聊天却会结巴。观察良久后,我忍不住问他,这是为何?他说,你是第一个发觉我这毛病并对我直言的人。接着,他又抛回一句话:“你的手背上有老年斑呢!”那时我才四十岁,可衰老已隐匿在手背上催我了,自己还浑然不觉。四目相对哈哈大笑。这会儿彼此“扯平”了!我和他都从没在工作单位唱过歌,一次联欢,他即兴邀我同唱《远航归来》,我们居然都一口气唱完,还是两声部的二重唱,谁也没忘词儿。
戴公明贤,今年八十有四,过去我们都叫他老戴,现在也不便改口了。他的美学大旨,正如他书写的联“艺无一体,美有万殊”。他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造诣,得写上几本书。
2017年6月20日,老戴应约在省图做首场读书讲座。我迟到五分钟,见省图门口停放着救护车,也没多想就进去了。只见老戴在台下坐着演讲,台上空空。我想,谦让有些过了。稍后惊悉,开场前他竟绊倒于会场,系念在场几百听众,只得在台下座位上强忍剧痛演说完毕,随即被抬上救护车直奔医院。当晚我去医院拜候,确诊为股骨颈骨折。他仿佛是在说别人的事:“上一次摔倒是鸡年仲秋,七十岁。这次又逢鸡年,八十二岁。下一次当是九十四岁,下个鸡年要早点预防。”极度疼痛中有此言语,是戴公的幽默本性,已贯穿先生的生命。我说,“吃哪补哪,我给你烧了猪脚来。”“那我不越吃越憨了?”我一想,股骨颈对猪脚,是有点儿错位,该是补蹄髈啊,会心一笑。我们有过一段关于猪脚的打油:“猪蹄早已食,竟忘道谢一声,无礼无理之至,补礼补理补敬。”我回:“王厨仍是不如意,因是朋友催得急。火候稍欠入味浅,指望来日再雄起。”他道:“王府烧肉滋味长,一家老少同品尝,须臾食尽各散去,老忘又忘谢老王。”

2018年我得了一个另类的奖,他在媒体上看到,辗转发来几句祝语。我正感冒,回道:“蛮坡贺语东门得,受宠若惊忘了咳。绕城三匝一仙丹,无身无形驱寒热”他来一首“答未人”:“祝语居然能镇咳,适斋自己镇不得。佳讯频频非偶至,只缘老鱼有厚德。”
摔跤初愈,他应约到孔学堂为人民大会堂贵州厅书写巨幅《娄山关》词。他悄悄对我说:“我摔跤后,觉得字比摔跤前写得好了。”我想,怕是摔得潜能出窍了?戴公潜能深深深几许?他来电话说:“在孔学堂写字,每天有红烧肉……忽而想到《离骚》与《孟子见梁惠王》的两句诗,开头正好是你和老王的姓氏,我利用空隙,为二位写了一幅字:‘余既滋兰之九畹,王顾左右而言他’”。此中情景在我们家常现,妙极!此联装裱后悬挂于我客厅中。
我家中藏有市文联戴明贤、董克俊、曹琼德、廖国松、谌宏微、平治、尹光中等人的书画和戴明贤、廖公弦、廖国松、和国政、唐亚平、张建建、张永龙、袁政谦、戴冰等人的文学作品。本文的门槛是六十岁。唐亚平的诗歌、戴冰的小说,谌宏微、颜冰、董重的绘画,皆光华熠熠成就斐然,但他们尚属小字辈,远未及耳顺之年,故不录入也。

黑白图片/余航 摄

文章来源:小舒小唱
原创: 小舒
热文推荐

岁末,一路走来,谢谢有你
这七大中国文化,每个人都应该传承
第一眼看出什么动物,你就是什么性格
愿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恰逢其时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一个美满的家庭,必然要有的细节
人生四苦,你断了几个?
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下辈子,都不会再见了!
8个处世“潜规则”,每个都有妙用

全文详见:https://6596.org/5329.html

TOP